(獨媒特約報導)古物諮詢委員會於上月8日,決定對中環閣麟街、有逾130年歷史的「背靠背」唐樓建築群重新評級,並展開一個月的公眾諮詢。該遺址位於「卑利街/嘉咸街(H18)重建項目」範圍之內,市建局本月初向中西區區議會提交簡報,以「磚石構件作為擋土牆的安全系數低於最低要求」為由,建議清拆遺址,再用舊磚石在原址重建紀念圍牆,並落實在本周四正式遞交重置方案。
中西區關注組、城西關注組聯同立法會議員及古諮會前委員召開記者會,譴責市建局「未研究先發展」,並未作實地勘察,便草草「拍板」清拆重置,不單不尊重古諮會的評級決定,更漠視遺址的文物價值。
眾人重申重置方案以「肢解」方式對待閣麟街遺跡,有如「砌lego」,違反國際及國家文物保護準則。他們又引赤柱美利樓作例子,心痛它「被割斷歷史脈絡」,只是「用舊建築物料起的新商場」,根本談不上保育,憂慮成為美利樓翻版。
市建局僅目測 評定遺址安全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稱,已向地政總署求證,市建局雖已在10月初申請進入遺址作探土,但至今仍未獲批,換言之市建局向區議會提交的簡報以至將提出的方案,乃根據在遺址外進行的初步安全評估之結果,準確性成疑。羅又引述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指遺址的擋土牆能以鋪石屎和打泥釘等方法有效加固,並非如市建局聲稱般危險。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直斥,市建局跳過了遺址考古調查、土力結構研究等步驟,單憑「斷估」便對唐樓群的安全性妄下結論,實旨在誤導古諮會委員和區議員,以加快通過清拆,趕上重建步伐。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又表示,曾要求市建局提供該份初步報告,但局方拒絕。
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則認為,閣麟街唐樓群的歷史價值,除了在於「背靠背」的建築特色外,更在於其5個相連的、曾經有華裔勞工居住的地下室,相關證據亦能在1895年的政府刊獻找到,反映華人在香港開埠初期扮演的角色。
(左起)立法會議員陳淑莊、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
古諮會前委員高添強指,保育政策不能以金錢掛帥,原址保育有助學者進行香港交通史、經濟史的研究,亦能與附近永和號、中區警署等遺跡組成文物徑,推廣歷史教育。
他們一再強調,方案一旦在區議會通過,便難以翻案,故已去信促請發展局局長、古物事務監督陳茂波叫停方案,並且會就市建局的做法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出投訴。
記者:李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