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
近年提到檳城,大家自然會想起喬治市的壁畫。此標誌性的觀光熱點畫成了其實不過短短4年,推高當地旅遊業的同時,也讓房價以50%至700%的幅度瘋狂飆升,逼使不少原租戶及傳統老店搬遷結業。馬來西亞雖鮮見大型抗爭行動,有民間組織為中小學生辦社區文化藝術教育,讓他們重新探索街道、了解歷史文化外,也組織他們為即將湮沒的社區人事作紀錄,更推動打破大馬種族隔閡之社區連結。
「文藝城市」的雙面刃 喬治市租金嚇死人
自2008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每年一度的慶祝活動「喬治市慶典(George Town Festival)」在2012年邀到來自立陶苑的藝術家 Ernest Zacharevic,製作以本地人為主角的首6幅壁畫,包括著名的「姊弟共騎圖」,很快就成為遊客必到的「打卡」點,記者到訪當日亦見畫前有人龍排隊合影。
壁畫熱潮令喬治市隨後實行了更多的街頭藝術計劃。Zach一系列壁畫充滿童趣,素雅用色融入歲月痕跡的建築物,著實賞心悅目;無奈這些原用以表現檳城本地人文風景的創作,卻間接令許多真正的本地居民、傳統商戶,被逼離開這個引發藝術家靈感的美麗城市。
馬來西亞在60年代本實施租金管制,超過8000間位於喬治市的老屋租金升幅皆受約束,保護中下層租戶的利益。然而當中央政府於1997年廢除屋租統制法令、檳城於2000年正式執行後,這幾年內的租金飆升50%到驚人的700%不等。
租管消除加上旅遊業大力發展,房價急漲,令很多原於區內租房的居民和店主無法負擔而搬遷,好些傳統工藝店及餐室結業;壁畫熱牽起的「文化藝術」噱頭,也教仕紳化悄悄走入古蹟區,喬治市已愈來愈多連鎖大集團經營的貴價餐廳、咖啡館和酒吧。
逼走檳城老商號 香港都有份?
這同時吸引外國投資機構大批收購。根據當地傳媒報導,55間由某香港集團收購的老屋,於今年一月起大幅調高租金,逾半原租戶已被逼遷走,其中有10戶商號更在世遺機構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內。近期,新加坡發展商World Class Land又已收購喬治市逾150棟古跡建築物,本地保育團體憂慮發展商將同樣大幅調升租金,並裝修改建成一般檳城人無法負擔的地產項目。
大專教師棄教職走入社區:藝術教育、城市保育 「人才是最重要」
瘋狂的租金未激起大型的抗議行動,但抗爭力量始終在民間一點一點凝聚壯大。有組織在向政府於政策上爭取重訂租管,同時也有組織為正在流失的社區文化作保育及公眾教育;而「Arts-ED」認為,藝術正是社區保育、社區教育的最好媒介。
Arts-ED 是檳城少有的社區文化藝術教育組織。除了做社區研究作政策倡議的資源,他們主要籌辦以中、小學生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引導他們透過探索環境去認識社區,再透過各種藝術形式表達,不僅是讓他們從中了解、欣賞本地文化,更組織他們以藝術保留老店歷史。
Arts-ED項目主任符幼明本是大專教師,因想推動屬於檳城自己的藝術教育,又有感於體制內難以實行,故放下教職,走入社區。談到喬治市現時最有名的「藝術」,她認為壁畫是個由上而下打造的、以藝術為噱頭的觀光點,縱有美學價值,也始終沒有區內街坊的參與,作品亦不能反映本地社區文化。她指近年租金急升後的喬治市就如一個「abondanded town (被遺棄的城市)」,社區資產正隨街坊遷離、老店結業逐漸溜走,讓她堅信社區內的教育工作相當重要。
不過,對於保育,符幼明認為目標不在於「保留原貌」,但相信原住者理應可以在改變中維持生計,並有空間去傳承他們的技能;她指出,社區其實一直在改變,不只是外在的政經因素會影響社區形態,即使是在區裡出生成長的年輕人也可能會有轉變,「只 stick to one version(堅持維持單一個「版本」的社區),這樣的所謂「社區真面貌」,也是不誠實的。」
符幼明又強調,舉辦導賞團並不足夠,因為走訪到建築前觀賞或聽故事,始終與社區有距離,必須要與人交流說話:「人,才是最重要的。」
組織學生認識街道、紀錄歷史
她指出,現時的少年、兒童一般已經沒有幾多機會走街道,只會直接往返家、學校、補習等地方,對社區的理解只是「點對點」的,Arts-ED的一些工作坊則要求年輕人鑽遍大街小巷,並要親身興人接觸、訪問交談,希望他們藉以了解本地社區的真正故事。她提到一次參與計劃的學校旁有一碩果僅存的傳統竹簾店,學生每日上學路過卻從未多加留意,工作坊則讓他們認識原來近在咫尺的本地傳統工藝,也認識了每日擦身而過卻真實地共同生活於同一社區的不同街坊。
打破種族世代隔閡 培養民主商討意識
符幼明笑言,大部分國民都強調要孩子「don’t go near strangers(別接近陌生人)」,他們卻鼓勵學生多與區內街坊交流連結。Arts-ED曾有一些請學生向老舖「拜師學藝」的活動,重新理解享用之食物或產品與製造者的關係,很多學生更對原本沒興趣的老一輩師傅、傳統技藝欣賞不已。
符幼明憶述一個孩子驚嘆老店主連排列展示貨品都大有學問:「哇,uncle擺嘢好有logic!」教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店主及其技能得到孩子重視,也令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族群的國家,各個種族長久而來有著或多或少的隔閡以至磨擦。據符幼明所述,普遍華人家庭都會避免接觸印度人社群,令華人學生對印度人有不少誤解甚至恐懼,一般都會避之則吉。
但工作坊會要求他們走進不同族群集中的街道中作採訪和紀錄,親身與印度社群接觸往往令學生丟棄了原來的刻板印象,願意與這些原是「非我族類」的鄰人作更多交流。符幼明相信,Arts-ED的教育正在打破世代與種族的限制,讓檳城人互相理解、溝通,凝聚社區。
跟香港不一樣,馬來西亞學校極少有讓學生討論、辯論的機會,Arts-ED的工作則往往要求學生之間大量的討論。選擇研習對象、決定題目、實行的方法與最終的表達形式等等,都要求學生向他人闡述己見、以理說服眾人,透過辯論尋求共識,這些都是普遍大馬教育裡並不重視的。
符幼明認為,工作坊可以為學生補足此方面的訓練,培養思辯技巧,並習慣訴諸理性商討、民主共議方法解決問題。在民主很是有限、教育又只著重念書考試的馬來西亞,讓孩子進行商討的練習,相信是播下民主意識種子的重要工作。
記者:麥馬高、梁敏德、石姵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