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市建局把士丹頓街60至62號兩個單位,租予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作難民臨時庇護所。同幢唐樓的一名外籍業主投訴指,入住庇護所的難民破壞大閘門鎖,及在天台留下煙頭、垃圾,質疑市建局安排難民入住是迫遷其他居民。
士丹頓街60至62號唐樓,位於市建局「H19 士丹頓街/永利街項目」重建計劃範圍之內。但其中一名業主透露,全部10個業權中,至今市建局只成功收購了6個。
業主指控 難民否認
外籍業主Dare Koslow指,除了唐樓大閘門鎖被破壞、天台出現煙頭外,他在難民居住的樓層發現大量垃圾,故認為是難民或探訪難民的人士所為。他又稱,由於他向傳媒披露事件,市建局才願意派員修理大閘和清理公眾地方,因而覺得事件乃局方「策劃」,以迫使連同Dare在內的3名業主放售餘下業權。他又認為,政府應考慮把附近前身為已婚警察宿舍的元創坊(PMQ)租作難民庇護所,而非向唐樓動手。
記者到現場採訪,未見地下大閘有任何被破壞的痕跡,而天台則井井有條,並放有掃帚等打掃用品。此外,多個樓層及天台都貼有雙語吿示,提醒住戶保持公眾地方清潔。
難民Hafsa表示,一個多月前搬進庇護所,過程由難民組織安排,自己不清楚細節。她現與3名女難民同住,惟接受訪問時,室友均已外出,而她本人亦拒絕上鏡。Hafsa否認破壞唐樓公物是她及室友所為,更對此指控不明所以。
市建局:善用公共資源 另有兩單位已租出
翻查中西區區議會會議記錄,市建局早於2014年,已開始翻新士丹頓街60至62號其中兩個單位,並表明完成後便會租予ISS,向難民提供包括住宿的實物援助。
市建局回覆獨媒查詢時指,為善用公共資源,當局會在未能於短時間內進行重建的項目內,將已收購的物業作合適的臨時用途。除了租予ISS作庇護所外,有關大廈另外兩個已收購並正在進行翻新的單位,經過公開招標後,將租予一個非政府機構 ,以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不包括旅舍)。市建局未有正面回應破壞公物一事,只稱一直協力保持大廈整潔,並於公共地方張貼告示。
區議員:不應標籤難民
當區區議員、民主黨吳兆康表示,不清楚事件因由,難以確認是否迫遷手法,但認為不應標籤難民。吳指市建局持有大部份業權,有責任做好清潔及管理,「難民會住得污糟,白人、中國人、香港人都會住得污糟,問題是市建局有沒有做好管理」。
中西司區議員許智峯則表示,市建局讓非政府機構進駐唐樓,毋須通過區議會批准,故只能建議當局制定政策,列明租戶的類型及租借期限,以釋除其他業主對迫遷的疑慮。
難民避迫害來港 歸家無期
來自孟加拉的Hafsa今年26歲,3年前因當地政府被反對派推翻,身為前政府支持者的她因而受到性命威脅,只得來港尋求政治庇護,待局勢降溫或現任總統下台,才能回國與家人團聚。問她預計還要等待多久,她苦笑說,「我也不知道。」
剛搬進庇護所的Hafsa人生路不熟,反向記者查詢附近何處有診所可作身體檢查。但記者未能回答,除了因為不了解上環區,更多是因為開不了口的一句說話——對於每月只獲得千多元援助的她而言,區內診所的收費乃相當高昂。雖然她的個案一直有組織跟進,但健康問題終究還是要隻身尋找解決方法。
記者:李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