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王瀚樑)
(獨媒特約報導)俗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將於明年農曆新年被逼遷,政府與布販一直未能就搬遷安排達成共識。立法會食物安全及衛生事務委員今天(12月13日)下午舉行公聽會,布販、關注組義工與設計行業代表出席表達不滿,並提出民間自行規劃的「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社企方案。
工黨張超雄於會上提出動議,要求立即擱置清拆棚仔,以14票贊成、13票反對、1票棄權獲得通過。民主黨鄺俊宇動議撤回清拆棚仔的期限,亦以14票贊成、10票反對、3票棄權通過。
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主席何應開對此表示欣慰,表示現時與政府未達成共識,不會接受搬遷方案,「一係俾返個小販牌我哋」,傾向維持現狀,不遷不拆。何又指,棚仔終有一日都需要搬遷,期望能落實民間布藝中心方案。
副局長未踏足棚仔 只憑圖片了解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指,現時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十分擠擁,若發生火警後果不堪設想,搬到通州街街市可即時減低潛在風險,又能將原址作居屋用途。陳肇始指,通州街街市面積較大,設備亦較棚仔完善。
棚仔50個布販中,33人獲食環署安排搬遷,但有17人不被承認資格。陳肇始指,食環署進行了6次實地調查,只要在當中任何一次在場,就可獲得登記證實為布市場內的經營者,有關安排是避免「混水摸魚」。食物環境衞生署助理署長(行動)林永康解釋,這17名「聲稱布販」與其他持牌或已登記的無牌經營者報稱的檔攤位置重疊,而且有親屬關係,因此不承認他們的經營資格。陳肇始指,這17人可以參與公開競投通州街臨時街市檔位。
民主黨黃碧雲問陳肇始有沒有實地考察過棚仔和通州街臨時街市,陳表示有打算前往,目前只看過食環署提供的照片。
布販:政府根本是要關閉布市場
何應開指出,食環署進行第一次調查時,有些布販因害怕貨物被充公,躲起來沒有登記,之後職員只承認第一次有作登記的商戶。何續指,食環署要求17個不獲登記的布販提供證明文件,最後又「搬龍門」不承認。他又反駁,33名獲登記人士當中,也有些有親屬關係。何批評,政府的目的是要關閉布市場,商戶因而損失慘重,影響生計。
80年代入行的布販梅嫦芳表示,在第一次登記期間回鄉,因而不獲登記。她指,提交的電費單的登記人是自己,不解為何食環署不承認她的經營身份。持牌布販李民生質疑,為何那33名布販不須提交文件證明,對17名不獲登記的布販就諸多要求。
當局安排33名已登記布販以市價八折競投檔位,布販蘇增康表示失望和憤怒,斥責當局不了解賣布實況,通州街人流稀少而且租金昂貴,「搬咗都做唔住」。蘇指出,過去38年,食環署一直放任棚仔「自生自滅」,由192個檔攤合資聘請看更,直至近幾年,食環署想收回棚仔才安排看更,然後抹黑他們是無牌經營。
民間方案: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
棚仔關注組義工曾昭文指,花費大半年時間作多次諮詢和舉辦工作坊,制定了「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民間方案。方案建議在通州街臨時街市第一至三座安置棚仔布販,另於第四和第五座設立時裝資源中心和社區文化中心。義務建築師黎雋維表示,方案是綜合布販幾十年經驗所得的,希望政府不要浪費民間的心血,修改和落實原有方案。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形容,這是一個「人性化」的方案,亦能建立「本土經濟生態圈」。
時裝設計搖籃
時裝設計導師葉鳳桃指,學生做功課或電影、舞台劇的衣服,都可在棚仔選購材料製作。她希望落實民間方案,以發展本地時裝文化。
曾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的張伊雯指,差不多每部參與的電影中,道具和衣服的材料都會在棚仔選購,慨嘆「如果無咗呢度,我都唔知可以去邊」。
棚仔關注組義工、香港知專畢業的羅芷桾形容,棚仔是設計學生的「基地」,布料種類多,有些更是獨一無二,價錢也是學生能負擔的,而且缺乏經驗的學生可以請教布販,形容他們是「第二個老師」。
同是香港知專畢業的蘇永禧指,他的畢業作品有80%以上材料購自棚仔。他形容,棚仔是時裝設計的「搖籃」,是他「專業的起點」。他又指,棚仔有別與一般布行,布販以各自的邏輯擺放布料,各有魅力,很多設計師都到棚仔找靈感,保留棚仔對於保留本地特色相當重要。他憂心,新租金會令布販於奔命,成本亦會轉嫁到買家身上,大大阻礙學生發揮創意。
記者: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