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律敦治醫院去年12月進行升降機及扶手電梯工程,拆走有過百年歷史的拱門,後來解釋會於事後重置,已為磚頭記下編號。灣仔區議員楊雪盈指出,醫管局去年在區議會會議上使用「保留」設計等字眼,沒有提及會暫時拆卸拱門,不滿局方解釋,將聯同立法會議員姚松炎發信查詢保存條款。「下環有樂」成員張朝敦指出,拱門歷史可追溯至1889年,為舊灣仔海軍醫院碩果僅存的標記。
張朝敦指出,醫院前身是海員醫院,後來被海軍收購,成為舊灣仔海軍醫院,由1873年運作至1940年代。張表示,翻查政府文件及地圖,發現醫院在1889年擴建,興建殮房,同年興建拱門作側門之用,而正門早年已被拆卸。文物復修專家王雄強表示,拱門旁的牆身由廣東青磚和黃花泥建成,為百多前的常用建築物料,中環閣麟街樓房遺址及永和號雜貨店都是用這些物料建成。
於灣仔居住近50年的黃秀萍表示,律敦治醫院為療養院,灣仔街坊會稱皇后大道東的入口為「打直入」,拱門入口為「打橫出」,對於拱門被拆卸感到憤怒,「一個那麼有歷史價值的拱門,都可以給它一個編號後就拆卸,這個先例一開,任何有歷史價值的灣仔建築都可能會受到這個待遇。」
楊雪盈:古蹟辦醫管局責無旁貸
立法會議員姚松炎指出,按國際古蹟保育公約,除非牽涉重大的公眾利益,否則所有古蹟都需要原址保育。他認為,醫管局在擬定工程時,理應可有其他方案,兼顧工程與古蹟,又指出當下最重要的是查詢拱門青磚的保存地點。
港島東醫院聯網高級院務經理蔡珍美回應時指,青磚現存放在建築工地,待工程完結後會重置,但暫未能提供詳細的重置方案。被問及醫管局去年有否向區議會交代拱門的歷史資料時,蔡表示不清楚,但強調拱門不是法定古蹟。
楊雪盈表示,由美利樓及天星碼頭兩大例子,可見古蹟經拆卸後,難以完全恢復原貌,「到時係咪真的會用黃花泥來併合青磚?」
她指出,部份與拱門同期的建築已正進行歷史評級,古蹟辦沒有做好把關工作,多年來未為拱門進行歷史評級,令拱門因工程緣故被拆卸。
醫管局轄下建築物中,獲評級的歷史建築共有14幢,轄下超過一半建築物已落成逾30年,更有部分超過85年。楊雪盈表示,醫管局不但沒有向區議會清楚交代拱門的歷史資料,亦沒有透過民政署諮詢當區居民,質疑局方有否做好保養工作。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發言人期後回應指,醫院進行工程前,曾諮詢古蹟辦的意見,才決定暫時拆卸拱門。發言人又表示,認同拱門的歷史價值,但受地理環境限制,必需拆卸樓梯才能施工。回覆中提及方案去年獲灣仔區議會支持,但則未有回應楊雪盈質疑醫管局誤導的說法。
記者:鄧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