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獨立媒體(香港)星期六(18日)於「富德樓開放日2017」舉行電影放映會,播放獨立紀錄片《義載》及《義載2》,並邀得導演廖潔雯及片中主角、義載司機之一Simpson出席映後座談會。拍攝隨運動結束已兩年有多,導演憶述剪輯過程及多次映後觀眾的感想分享、提問,都讓影片成為雨傘一代整理思緒、治療創傷的媒介。
《義載》兩片紀錄了佔領七十多天以來,一群客貨車司機如何自發組織成義務車隊,穿梭各區,運送保護物資支援市民。不少現場觀眾都表示,關於雨傘運動的紀錄或敍述都集中於衝突或運動領袖身上,因而樂見《義載》兩片可以讓大眾看得見運動「外圍」默默支援、付出的義載客貨車司機的工作和感受。
Simpson 分享到在義載的過程中,車隊經歷過警察監視跟蹤、黑幫恐嚇,經歷過對運動方向、對「大台」的想法轉變,他自己更經歷過遭其他司機誤會不和。一眾客貨車司機手停口停,還是願意為民主、為支援抗爭者留守及義務運送物資。「最嬲果時葉劉(淑儀)講咩外國勢力俾錢,個個義載司機豆零都無收過,油錢、隧道費都係司機自己貼!」片中的車隊主要自工會中的志願者聚集而成,工會本身卻不大支持;有些老行家年紀較大又不清楚運動的訴求,都會對義載司機「單單打打」。他透露工會現已脫離職工盟,向建制靠攏。他認為,客貨車司機在業內爭取勞工權益恐怕愈來愈難。
不加旁述註解 為觀眾留參與空間
主持人、獨立媒體(香港)主席葉蔭聰指出,影片有別於一般紀錄片,只有現場拍攝所得的片段,當中並無任何旁白或文字描述,連標示日期、地點、人物的文字都沒有,只有親歷過雨傘運動的人才會「跟得到」,對觀眾的要求相當高;再加上隨時間過去,《義載》兩片裡頭的紀錄和訊息,將難以與未曾有機會經歷過這場佔領運動的新一代溝通。
「我都知套片『擺唔耐』,又無乜機會『衝出國際』架喇!」廖潔雯笑道。她指曾有朋友希望將影片帶到外國放映,也希望她多加旁述註解。與拍攝伙伴商量過後,想到外國觀眾應該無法分辨「金鐘」或「旺角」,聽到雨傘的衝突中會收錄到「唔好扔樽」之類的話也會無法理解---如果要讓所有不認識雨傘運動的觀眾容易理解《義載》兩片,恐怕要增加的註解或剪輯改動將非常的多,「咁好似又唔係我地最想做嘅嘢。」廖潔雯暫時還是想保留現時版本,讓有興趣的觀眾有更多空間自行參與和思考,即使可能只能辦受眾有限的小型放映,「我寧願做小眾。」
紀錄片作為自我整理與治療
放棄爭取更大的觀眾群,待願者上釣,可想要把什麼訊息交予觀片者?廖潔雯直言並沒有想藉電影給觀眾什麼,反而是期待每位觀眾看後感受到什麼。在場不少觀眾表示,佔領期間的種種片段重演眼前,感受甚深,不少仍感覺到運動失落的傷痛。廖潔雯憶述,過往有許多觀眾告訴她,在看《義載》兩片前,他們都不敢回看雨傘片段及相關報導,卻在旁觀一群義載司機的故事時,觸碰了自己的雨傘記憶,有些,甚至感覺「被治癒」。
《義載》成為自我整理與治療的過程,對導演自己而言亦是如此。每次映後觀眾分享感想之餘,都總問到拍攝初衷,廖潔雯指,這亦鞭策了自己一直反思當初為何要拍片。
廖潔雯笑言,自己之前從未拍過片,雨傘時渴望拍紀錄片,又怕太大的主題處理不來,才選了在運動「外圍」的客貨車司機為對象:「原本當拍吓『好人好事』咋!諗住拍十日左右就完。」雨傘佔領卻遠超當初「佔中」的預想規模,拍攝亦隨這場運動一天接一天的維持了兩個多月,紀錄、呈現這群在背後提供重要物流支援的義載司機的決心,亦隨之變得清晰堅定。清場後,拍攝正式結束,紀錄者同為運動參與者,亦同為運動未果灰心挫敗。團隊有好一段時間不願剪片,然而在整理義載司機於運動中種種經歷的漫長過程中,亦整理了自己的感受。《義載2》終剪輯成93分鐘光影,「感覺好似放低咗。」
積極參與政治 延續雨傘義載精神
Simpson 則承認,雨傘至今對他而言仍是創傷,但影片卻為他疏解了與一眾車隊於運動中的各種誤會芥蒂,至今各人仍為手足好友。問到傘後生活,Simpson直言「好勞累」。除卻要奮力工作以恢復雨傘前的經濟狀況,亦更積極參與政治,包括於沙田出選2015區議會選舉,惟最終敗給新民黨對手陳敏娟。
勞累卻是自己選擇,為的是延續義載精神。Simpson覺得自己於運動中得到「感召」,首度有參與政治的機會,「當時發現連讀緊書既年輕人都可以咁樣付出,已經有能力嘅成年人,為何不可多出分力?」
下週六週日繼續為富德樓開放日2017,獨媒將於3月25日再播放兩套獨立短片《作為雨水:表象及意志》及《香港人不知道的》,並邀得導演陳梓桓作映後座談,同場更有大量舊書義賣。
記者:梁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