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教資會在上月發出資助大學的新財務指引,規定自2018-19年開始,八間由教資會資助的大學的教師需要填寫工作時間表,以衝量學術成本。有大學教師昨日開記者會表明強烈反對,斥有關指引擾民,更會扭曲「教育」的方向,要求教資會就該指引向大學所有持分者先作詳細諮詢,他們將發起罷填表格行動。
教資會因應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有大學出現財政虧損而作檢討,重新制訂新財務機制。教資會財務小組在2015年提出相關報告及指引獲得通過,今年正式發布指引內容。港大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助理教授王慧麟表示,明白教資會要確保大學財政穩健的原則,認為財務需要透明化,但質疑指引漏洞處處。
中大自學中心高級講師陳燕遐則批評,此舉會扭曲教育的方向。她指現時大學部份教師為求資助,專注研究工作而忽略教學,認為指引一旦正式實行,教師只能專注滿足教資會的資助工作;忽視其他如學生、同事的交流,忽略維持關係。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何式凝指,大學教育工作最高貴之處在於「自由」,可選擇做應做的事,例如參加公共事務,沒有規範,她認為是次改動等於抹殺生存空間,不尊重亦不相信老師的專業。
是次指引中主要把工作劃分為兩類︰教資會和非教資會,增寫工作時間表乃為確保教師進行的項目為教資會資助範圍內。現時機制上,自資學科,即非教資會資助科目,部門需就個別學科,連同電、租場等雜費上繳。但是次指引中,卻未有明確指引教師需如何處理非教資會的工作,例如是否需「回水」及「回水」比例,再者,兩者項目界定模糊,使教師難以跟從,例如學術活動及其他院校活動的界線。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黃偉國強調,項目界定完全漠視大學教學活動特性,例如不少教學研究工作並不局限於教室或實驗室,有時甚或在港外,加上有部份教授需長時間在海外作田野考察,當中牽涉交際應酬工作,質疑上述種種內容不應排除在教資會工作時間內。
陳燕遐亦稱,作為教師基本上沒有任何私人時間,在睡覺和乘車時幾乎都在思考工作內容,指引中的「教師工作」十分狹義,實際上教師工作千變萬化,根本無法計算得清楚,例如面對學生,除了學業上指導,配合現時各大學所推廣的「全人教育理念」;還需作出情緒、求職等輔導,這些貌似又不屬於教資會所認為的資助項目中。
黃偉國又指教資會曾作出回應稱,確實工作計算原則由校方決定計算。何式凝認為教資會的指引是否定教師,認為教師未有能力評估自己工作內容,同時擔心教資會及校方雙方未有共識,最終造成需要作出多番查詢的局面。
她續指出,教資會一向要求大學教師要對社會有貢獻,希望教師在課餘外多參加公共事務,原是評核的準則;但現時教資會又指明此為不屬於資助的工作,批評是自相矛盾,令教師難以適從。
高級行政人員可獲豁免
浸大早在今年五月發出通知,指相關指引將提早於2017-18年學年推行,校內早前曾進行簡介會,介紹指引中的內容。黃國偉指,浸大現時會作抽樣檢查,每個部門的不同層級都會抽出兩位職員,他們會被安排填寫一段期間的工作時間表。但對於資料收集後的用途,黃則指尚未清楚。
此外,根據浸大校方文件,文件上指出只有學術、研究及教學相關的人員才需填寫工作時間表,高級行政人員一律可獲豁免。黃偉國不滿校方的相關安排,質疑該部份職員獲豁免的原因。
記者:羅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