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林鄭月娥競選行政長官時於政綱承諾,資助學生升讀自資院校大學學位課程,希望減低學生的財政負擔。林鄭於上任第3天,隨即在立法會答問會上宣佈,為文憑試考獲「3322」入大學最低要求的本地學生,以及經副學士銜接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提供3萬元資助。不過資助只適用於15間自資院校開辦的課程,8間資助大學及其附屬學院開辦的自資學士課程,則不在資助之列。然而,就讀八大轄下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並不少,根據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0日有近1萬人正修讀,佔自資學士課程整體學生數字近3成。
近年自資院校收生不足已成常態,審計署在2016年分析27間自資院校收生率,有6間在2012至2015年3個學年的收生率低於50%。香港能仁專上學院的學士課程去年只有12人入讀,港大有份籌辦的明德學院也因收生不足陷入財困,被港大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接管。究竟新的資助政策是拯救學生,還是拯救即將步入寒冬的自資院校?
林鄭月娥今早表明不會擴大資助範圍,又指社會不應戴有色眼鏡看待自資院校。立法會財委會將於明天舉行本立法年度最後一次會議,首先審議包括此資助的36億教育撥款。因應4名議員被DQ,民主派會否進行「不合作運動」影響撥款通過,備受關注。教協會長馮偉華認為,民生議題不應與法理作二元對立,即使政策未完善,始終惠及很多人,期望撥款能夠通過。
八大自資課程學生年交數萬學費
於教育大學就讀通識教育自資課程的余雋彥,每年需繳交約7萬元學費,完成整個課程需要30萬元。他對不被納入資助感到不公平,質疑「大家都係自資課程」,為何「恆管、樹仁會(資助),但教大會冇」。他指當初選擇入讀教大,因認為認受性較高。他曾考慮因新推出的3萬元資助而轉校,但認受性始終是最大的考慮因素。
同樣就讀教大的程曦瑩是音樂教育自資學士課程4年級生,學費達7至8萬元一年。即使她是以副學士成績於高年級入讀2年,畢業後仍然要付大約16萬學費,她預計要5年才能還清「學債」。她對於政府的資助政策感到「奇怪」,不明白為何八大自資課程與其他自資課程一樣,卻不在資助範圍,認為不公平。
於理大轄下的專業進修學院就讀市場及公關學士課程的王睿智,預計完成兩年課程將背負20萬「學債」。他指當初選擇入讀是因為該校有獨立校舍,相對其他自資院校就業機會較高。他不明白政府為何不資助八大自資課程,不過他稱對政策不公平已「習慣」。
無阻學生報讀八大課程:質素有保證
雖然政府至今仍然無意將八大自資課程納入新政策的資助範圍,但無礙今屆文憑試畢業生報讀。教大在文憑試放榜後一連三天,於九龍塘生產力促進局進行即場招生,吸引不少高中畢業生到場面試。
就讀田家炳中學的中六生林俊禮在文憑試考獲19分成績。他選擇報讀教大通識教育文學士自資課程。他知悉八大自資學位不在新政策資助之列,但仍然決定報讀,因為他認為教大「個名好聽啲」,且具質素保證。他又認為若政府決定資助,讓「學生有書讀」,便應該一視同仁。
另一位參加即場面試的學生呂嘉興則表示,與老師、朋友商量後認為報讀八大課程「會好啲」,質素較有保證。呂同學對不獲資助感到「可惜」,認為會增加經濟負擔。
有副學士畢業生亦選擇報讀八大自資學課程。在理工大學轄下的香港專上學院完成副學士課程的譚杰斌,早於6月便收到在資助之列的樹仁大學取錄通知,但仍然選擇即場報讀教大自資課程。他認為教大屬八大之一,硬件、設施、配套均比樹仁好。他又認為八大自資學費與「出面(其他院校)一樣昂貴」,資助的責任在政府手上。
青年團體斥「救市唔救人」
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幹事黎韻瑤指,自資課程一直欠缺公帑資助,學生每年平均繳交6萬至12萬學費不等。根據平台統計,約30%年青人需償還10至20萬「學債」,更有15%需償還20萬以上。她斥政府不將八大自資課程納入資助範圍,稱要審視定位屬「藉口」,實際是「救市唔救人」,未有從學生角度出發。她又指現時15間獲資助的院校,過去報讀人數偏低,有倒閉危機,加上課程不吸引,校舍資源及認受性始終是八大較好。她指平台一直不鼓勵自資課程,認為政府應提供認受性高的課程,包括應增加資助大學學位。
教大教授:應讓所有課程競爭 汰弱留強
教大亞洲政策及研究學系自2012年起開辦社會科學教育(大中華研究)自資學士課程。該系副主任伍鳳嫦認為,政府提供資助的院校不是「學生想讀的學校」,部份是學生考慮到出路、質素而不會選擇,估計最終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受惠。她指若政府要幫助學生,應讓學生自行選擇心儀院校。
伍認為即使政府要扶助弱勢院校,亦不應打壓八大自資課程,剝削學生選擇權,反而應容許所有自資課程競爭,汰弱留強。她又認為質素好的自資院校不會「冇人讀」,舉例哈佛大學都是私立大學,沒有政府資助,反問會否「冇人讀」。
對於政府指八大自資課程納入資助會使其定位模糊,伍鳳嫦反駁自資與資助學位一直「分得好清晰」。她以教大亞洲政策及研究學系為例,開辦自資課程需向大學繳交「人頭費」,從來沒有交叉補貼。她又指若政府認為八大應專注發展資助學位,應增加資助及配額,或將現有自資學位轉為政府資助模式,否則,新政策便應讓所有自資課程均獲資助,以免造成歧視。
教協:不應以院校區分資助
教協會長馮偉華批評,以院校區分資助做法「有問題」,學生欠缺選擇權,只能選擇較弱勢的院校,對八大院校及學生不公道,令大眾有錯覺認為「好嘅(院校)冇資助,冇咁好嘅有3萬蚊資助」。他認為所有合資格課程應包括在資助範圍,讓學生自行選擇。
他又指政府一直「一毫子都唔俾」自資院校,只提供貸款,令其發展存在局限,質素參差,而提供3萬元資助只會讓弱勢院校有更大生存空間,不能提升其質素,因為政府並沒有撥出額外資源。他預計,隨著適齡入讀大學的人口減少,入讀自資院校學生將會大幅萎縮,屆時質素較參差的院校將被淘汰,會有院校倒閉。
馮偉華相信撥款將能夠於明日財委會內通過,即使政策未完善,但始終惠及「好多人」,應予以通過。至於近日政府DQ議員事件,令撥款存在暗湧,馮偉華指民生不應與法理變成二元對立,民生政策亦不應視作「交換條件」。他又指撥款能大幅改善教育界面對的問題,教協作為泛民一份子,將會與泛民「傾好」。
記者:林俊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