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胸鵐」(俗稱禾花雀)(攝:Simon Chan/香港觀鳥會)
(獨媒特約報導)「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在六十年代為本港常見鳥類,但因過度捕獵及棲息地被破壞令數目急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正討論於今年年底把「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由「瀕危」調升至「極危」級別。香港觀鳥會與長春社自2005年起開始在塱原濕地種植水稻,成功令黃胸鵐及鵐科鳥類數目回升,鳥會籲公眾支持塱原生態米,並向親友宣傳停止食用野生雀鳥訊息。
禾花雀體型與麻雀相若,長15厘米,全身主調為黃色,飛行時翼上白色斑塊十分顯眼。禾花雀喜歡成群棲息在稻米田,主要糧食為稻米及其他穀類種子。禾花雀原為本港常見雀鳥,根據文獻紀錄,在高峰期1959年錄得逾3000隻,然至九十年代只餘數百隻,進入千禧年代最高紀錄僅為25隻。禾花雀的警告級別亦不斷上升,香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2000年仍列為「無危」,但2004年首次提升為「近危」,2008年再上升為「易危」,最後在2013年調升至「瀕危」級別。
長春社自2005年開始與香港觀鳥會合作,在上水塱原濕地展開「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於14公頃土地引入各種水耕農作物。當中1公頃土地為水稻田,農夫以傳統水耕方法,每年生產兩造稻米,為禾花雀提供穩定棲息地外,所得收成亦可出售以支持保育工作。十多年下來,成功令黃胸鵐及鵐科鳥類數目回升,但仍面臨絕種危險。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楊莉琪指根據觀鳥會觀察,禾花雀數量於2014年紀錄到68隻高峰,但2015年則驟減至近11隻,2016年亦只有17隻。
禾花雀屬候鳥,每逢秋季從俄羅斯、蒙古等地南下,在香港暫休,最終抵達東南亞。長春社高級保育主任劉善鵬指,禾花雀有時會因天氣問題未能繼續遷徙,延長其停留在香港的時間,所以為禾花雀提供棲息地,令牠們得以充分休息、補充體力十分重要。
楊莉琪指內地野味市場盛行,亦有港人北上廣州進食禾花雀,她促「唔好食到一種雀仔絕種,真係好慘架」。
由於禾花雀過去一直為極常見鳥類,目前對該鳥類的研究數據並不齊全。楊莉琪指目前並未完全掌握禾花雀的遷徙路線,究竟是從內陸南下或是沿海岸線飛行。他們正向漁護署申請,在今年秋季捕捉禾花雀套上腳環,監察其遷徙路線。
在目前鳥類復育工作,日本東方白鸛可謂相當成功的案例。東方白鸛曾為日本境內常見雀鳥,惟棲息地受破壞及當地農田過度使用農藥,令日本本土野生東方白鸛在1971年完全消失。
豊岡市政府經多年研究,建立「東方白鸛護育農法」,透過有機耕作為東方白鶴提供大面積棲息地,同時兼顧糧食生產。政府部門亦提高農民及村民的參與及教育,並透過人工繁殖東方白鸛,最終成功於2005年舉行首次野放。至今成功野外放養107隻東方白鶴,他們亦在野外繁殖約90隻。該地的有機耕作稻米「東方白鶴米」亦於今年5月起以香嵻為試點,作海外出售。觀鳥會及長春社皆認為東方白鸛保育案例值得香港參考,特別透過教育提高民眾保育意識害。
針對國內大量捕食禾花雀,楊莉琪表示本港觀鳥會目前只能印發宣傳單張給國內觀鳥會派發。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陳燕明提到,內地於今年年初通過修訂《改境外NGO管理法》,規定境外非政府組織必須向公安部登記,才能在內地合法運作,令觀鳥會只能以間接方式向內地民眾宣傳禾花雀保育。
未來兩個機構望成為保育禾花雀的楷模,令其他沒有禾花雀保育的地方、國家模仿。目前已內地浙江等觀鳥會與兩個機構聯絡,表示有興趣嘗試香港對禾花雀的保育模式。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訂定瀕危物種的保育等級,以地理分佈、物種總數、數量下降速度等將物種分類為「絕滅」、「野外絕滅」、「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及「無危」,其中「易危」、「極危」及「瀕危」屬受威脅物種。
圖左起:豊岡市東方白鸛共生部農林水產課環境推進組農產物販賣主任家元貴司、豊岡市市長中貝宗治、豊岡市東方白鸛共生部農林水產課環境推進組組長山本大紀
東方鸛米購買地點
金鐘古廣場 GREAT Food Hall
九龍塘又一城 Taste
馬鞍山廣場 Taste
九龍灣淘大商場 Taste
荃灣綠陽邨 Taste
火炭駿園駿廣場 Fusion
油塘大本型SU-PA-DE-PA
塱原生態米購買地點
長春社辦處
地址:香港九龍青山4761樓102
電話:2728 6781
田嘢
地址:旺角亞老街124怡安閣A6D2地舖
Whatsapp:5275 7073
記者:蘇珈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