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十名高教界學者成立組織「高教公民」,組織昨日舉行發布會,「高教公民」秘書長方志恒表示,希望成員以專業的身份,長期和持續地跟進高教界政策,包括學術自主、自由和資源分配等問題。他又希望組織可助推動公民社會運動的發展,藉高教界團結更多社會力量,並能建立跨院校學者網絡,強調「學術自主,公民自強」。
「高教公民」執委會成員來自5間本地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者,包括陳永政、賴卓彬、黃偉國、王慧麟、許漢榮、林緻茵,研究總監鄒崇銘、關志健和副研究總監關瑋筠等。他們均認為,高教界的問題並非獨立單一,希望可持續關注相關政策,又重申公民社會需要不同範疇人士參與、付出,高教界亦可以親身參與,為香港公民社會出一分力。
此外,「高教公民」設有顧問團,包括前立法局主席、中大政政系名譽教授黃宏發、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理大專業進修學院首席講師陳和順和嶺大文化研究客席副教授羅永生。
身兼浸大教職員工會主席的黃偉國表示,「高教公民」未來會積極關注高教教師工作時間表及各大學的財政問題,作出不同的跟進工作。他指出,除了高教界教職員的參與外,亦期望學生能多參與,並包括不同學術自由團體、學生會甚至學聯都可加入討論,強調各持份者都應為大學的管治發聲。
他們在成立發佈會後舉行研討會,第一部分由立法會議員教育界葉建源、全民教育局成員孔令暉、浸大教職員工會理事陳士齊和高教公民研究總監鄒崇銘討論應屆政府教育政策。
葉建源指出,林鄭月娥上任已個多月,雖然已通過教育新資源撥款,但仍未有清晰的教育藍圖,包括教育界的人事、制度、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等。葉建源認為,比起梁振英政府,新政府更願意接納業界意見,但在任命蔡若蓮為教育局副局長一事上,卻又無視民間意見,認為林鄭的處事特點和性格仍需摸索;而且必須持續留意國民教育和小三TSA 等議題的發展。
進步教師同盟成員孔令暉同樣認為,新政府欠缺教育願景。談到教育新資源撥款,他指「救火重要定長遠重要?又但唔覺得佢好救到火」,又認為民間對政府的信心問題必需解決。孔令暉目前正推動「全民教育局」活動,希望達至「由下而上」推動,反思教育界政策,提高公眾對教育政策的關注和理解。
浸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陳士齊博士提到21世紀大學面對的挑戰,包括研究型大學退化、思考型大學消失、大學生退質及大學極權化等,指香港高等教育是「中共不能控制的大學教育」,所以政府開始以極權干預及打壓,導致高教界人才流失。
鄒崇銘則指自己研究政策廿年,但從未做過教育政策研究,有感各樣政策都存在「專業壟斷」的問題,又以吳克儉為例,指有資格在不同界別裡「話事」的人,卻對該界別未必有所認識。
在第二節研討會中,方志恒提到,自2014年人大831決定發出明確訊息後,政權不斷收窄香港政治社會,包括壓縮議會力量,令整個公民社會出現逆潮。他認為不同的專業團體啟發了「高教公民」的成立,大家可以在自己的界別下工夫,從而壯大香港的公民社會和民間力量,長遠推動社會運動。
法政匯思成員、大律師吳宗鑾指出,專業團體可貢獻知識,例如法政匯思以客觀中立的角度,就不同政策條例提供法律依據。杏林覺醒黃任匡亦認為,現時是政改否決後公民社運的新冰點,希望各人都可思考自己角色,令社運的想像空間可以更大,又指學習失敗是很重要,「每次失敗都會成為將來成功的一塊磚頭」。
進步教師同盟陳智聰則表示,現時很多專業團體都正值低潮,但透過合作和團結,令不同組織可互相交流和拓闊眼界。顧問陳和順博士最後提到,公民運動必須堅持,自己便堅持了33年,希望港人都不會放棄。
記者:鄧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