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張超雄、工黨東區區議員麥德正、前立法會議員劉小麗,連同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及社福同行成員舉行記者會,回應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批評是「紙上談兵」,內容欠缺具體細節,更斥「只派止痛藥、不醫治」的做法荒謬。張超雄認為,施政報告只從慈善、關愛角度著手,從上而下施捨及憐憫市民,忽視市民的基本權利及參與。
他們手持描述北韓人民生活的書籍《我們最幸福》,諷刺施政報告所指「擁抱希望,分享快樂」只是「北韓式、威權式快樂」。邵家臻指林鄭在宣讀施政報告的40分鐘內,以8分鐘對國家「效忠」,與北韓認為尊敬領袖、忍受飢餓是愛國的意識形態,相差無幾。他們又諷刺施政報告的口號,提出「沒有自由,哪有快樂;沒有公義,哪有希望;沒有民主,哪有同行」。
劉小麗:安老政策欠承擔
劉小麗大力批評施政報告的安老政策「乏善足陳」,沒有針對長者需要,只是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推卸給市場和私營機構。
施政報告提出將投放額外資源加強社區和家居照顧服務,目標是輪候時間減至零,並擬於2018-19年度增加1,000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至總數6,000張。劉小麗指出現時情況是人手緊拙,缺乏機構提供相關服務,單憑增加「服務券」無助解決問題。張超雄補充指,所謂「零等候」的承諾只是淪為口號,目前輪候人數有7,000至8,000人,輪候時間約為1年,根本不可能短期內解決。二人均認為「服務券」在實際使用上有許多限制,甚至要長者共同付款,置其於水深火熱當中。
劉小麗又指出,政府只小幅提高津助安老院舍的薪酬,但私營院舍佔服務的大多數,而且目前院舍主要問題為環境差和人手不足,並非僅為薪水低,她認為政府以「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和輸入外勞來解決人手短缺,只是治標不治本。劉小麗促請政府承擔院舍服務,又強調長者最需要的是長期的心理保障,但林鄭對全民退休保障隻字不提,如同「推老人家入火坑」。
工黨東區區議員麥德正質疑,施政報告的長者政策忽視現實,明顯是紙上談兵。他指2024年香港人口老化將達高峰,東區將有28%人口為65歲以上,但政府卻未有作清晰規劃。他指政府有很多方法加強長者社區生活,例如建社區飯堂,空置率較高的設施例如海防道臨時街市、鵝頸橋街市、政府空置物業,甚至領展的「半空場」,都可以改建為長者社區建設。
「社福同行」成員李芝融指出,施政報告不見針對殘疾人士的具體政策計劃,不同社福措施包括兒童事務委員會、增加長者服務比例,都未能關注殘疾人士所需;《殘疾人權利公約》也只停留於推廣層面,尚未有法律約束。李指暫宿服務需求極度逼切,全港輪候的人數是暫宿容量的10倍以上,另外專業支援例如言語治療師現時比例是1比9,214,施政報告均沒有提及。施政報告又指需要兩年時間研究《香港康復計劃方案》,但李芝融認為大家期望施政報告可立即提供具體措施,而非一等再等。
綠置居鼓吹公屋戶成樓奴
在房屋政策方面,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成員李大成認為,利用公屋用地興建綠置居,租戶購買後再騰出公屋,如此一買一遷,只會加長公屋輪轉的時間;而且他認為此舉只盲目鼓吹公屋住戶置業,成為另類樓奴。他又批評全民交通津貼是「派糖」,使公眾不能聚焦公共交通「只加不減」的機制。
青年政策自打嘴巴
林鄭在施政報告指重視青年的「三業三政」,包括論政、議政、參政,邵家臻和張超雄批評政府自打嘴巴,「DQ」由18多萬名選民投票選出的6名立法會議員,正是禠奪年青選民的參政權,整個政治氛圍令年輕人覺得政治制度只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而「委員自薦試行計劃」亦恐怕成令各委員會成為「尖子俱樂部」,變為富二代、官二代的天地。張超雄認為,政府的論調視青年為「挫折的一代」,沒有看清楚由反高鐵事件至今,青年所追求的不僅是物質所需。
記者:李嘉雯、鄧家琪
攝影:麥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