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夢成員(左:Charles、右:按針)
編按︰「法夢」為「2017年網絡公民獎」「年度網絡公民獎」的得獎者。被評審形容「以迅速回應、高質內容,提供不同議題的法律分析,開創了一條法律知識普及化的路線,這是前所未見的,亦十分切合當下需要。」
合作源於釋法懶人包 法律人不再自我滅聲
到了原定的訪問時間,最早來到的成員是按針,他連同妻子和大約兩歲的孩子一同前來。看見成員真身,記者才驚覺,「法夢」的組成真的很多元化,年輕的、有家室的,按職業來看,現時成員有律師、有法律系學生、有做法律研究的、也有在其他不同界別工作的人。
去年11月,人大就香港立法會議員宣誓事件進行釋法,一群關心這次事件對法治的影響的人,透過互相的人際網絡走在一起,打算構思如何在自己的岡位上多做一點點,他們開始製作懶人包講解釋法事件,後來考慮發佈的渠道時,便成立了「法夢」這個Facebook專頁,也同時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群組。
成立了一年多的「法夢」,不時就近期法律事件梳理背後法律原理,又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就某些法庭判決作出回應,反應之快令人嘖嘖稱奇。成員大多從事法律有關的工作,令「法夢」本身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去撰寫文章提供洞見,不過這個身份會否成為他們發聲的桎梏呢?小巴坦承,「如果作為法律從業員來說,是顧忌的,也會擔心的,我們擔心我們所說的會影響到大眾對法律界或法庭的觀點。」但是,成員亦有不是在法律界工作的人,他們認為這個組合能平衡這心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願再因為自己帶著的身份而忌諱發聲,「有一些人的講法就是,不應該影響公眾對於法治的信心,我覺得是可以商榷的。」按針說,「是否因為要保存公眾對法律的信心而不去質疑法庭作出的裁決呢?這是否對社會好呢?」
「很有趣的是,公廣案和東北十三子案後,很多人都會有這個質疑︰法庭是否仍持平呢?但是在這質疑當中,很少同行真的會行出來很敢言講一些說話,那我覺得「法夢」就是一個平台,有理據地跟公眾說,現在我們的司法制度有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是出在哪裡。」小巴說。
拒絕妥協 做《國皇的新衣》的小孩
說起「顧忌」,Charles有感而發,認為「習慣」也是導致法律界人士不發聲的原因。「可能他們對個環境太熟悉,已經內化了,對很多觀察到的東西,覺得係咁架啦,他們甚至對一些法律制度上,以至司法體系入面有些集非成是的東西,會說,那麼多年來都是這樣,你現在才來嘈?然後他們會跟公眾說,不用擔心那麼多,你們可以批判,但要看了判詞先啦。」
「但我們覺得,我們讀了四年Law School,Lecturer 跟我說的不是這樣的,法律制度是要公正、是要追求對人權的保障時,不可以在這些地方妥協,但我出來做了十多二十年,這群人為何會在這些地方妥協呢?」也正因如此,他反倒認為「法夢」有成員資歷尚淺不是壞事,「正正是資歷淺,就會好像童話故事《國皇的新衣》裡的小朋友般,最沒有負擔、最沒有用很多年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去講出國皇沒有穿衣這個事實。」
「我們希望保留一個角度就是,不能習慣了制度內的某些東西就覺得「係咁架啦」、「再講都無謂」,我們不想這樣。」Charles說。
「法夢」透過持續發佈文章,希望能讓公眾對法治應有的想像可以推前一步,「即是你可以想像到制度對人權的保障再深入些,對於一些在基本法承諾了的公民權利可以有更大的保障、制度上有更加多顧及到這些,而不是往往以行政方便或政策目標為名去犧牲那些權利,因為現在很流行一種氣氛就是,常常要將人權和其他東西去作平衡、妥協。我們的想法是,這些妥協是否已經太多呢?」
未來工作方向︰開設網站及增加公民社會連繫
按針說,「法律不應該由一小撮人去解釋,法律是應該所有人都認識的東西。不是我們寫一些文章出來,讓別人去消化,而是文章上的分享。」因此他們希望能打破法律界人士高高在上的形象,建立一種平等的法律觀點分享形式,他們對以往所發佈的文章有深刻的檢討反思。「我覺得現在寫的都是太技術性,而我認識的不是讀法律的朋友要理解到我們寫的文章是需要點時間。」小巴表示。另外,面對網絡愈來愈趨向少字多圖,Charles也在想,「讀者是否喜歡看長文?但我們若果在內容上細緻認真,起碼我們的讀者不是真的很抗拒,寫長一點,十多段,但帶出很重要的訊息,我覺得是適中。」
現時的「法夢」只有Facebook這一個溝通渠道,他們正計劃開設網站。「因為Facebook如果想有系統地為文章分類是困難的,始終是一幅幅相片,所以如果以database的作用來看,一個網站會較好。」小巴說。另一方面,評審給「法夢」的評語中,提到製作infographic作輔助這個建議,「如果做到,是一件好事。」不過,對於大部份有正職的成員來說,實際上操作是有點困難,若案件上庭剛好在他們的上班時間,而同時要即時作一些法庭報導時,便較難做到相關的infographic。
雖然他們的起步點是網上社交媒體,但是在他們眼中,「溝通渠道」不能只限於網上。若果有留意「法夢」動向的話,會發現他們近來多了「現真身」,例如與「民權觀察」舉辦講座、跟朱凱廸地區辦事處合辦街頭論壇、與眾志及進步教師同盟辦聯合facebook直播。按針認為︰「公眾論壇最好的地方是可以互動,而不是(在網上)讀完文章後有問題卻無法問。落地講了以後,有人有問題時又可以帶到知識給我們,這是雙方面的,不只是聽的人,講的人也可以吸收很多經驗。」他們希望未來繼續跟不同的公民團體合作,做多些實體的、跟市民接觸、講解的工作,而不是只在網絡發佈文章。Charles也補充︰「公民社會的互動,在這個年代會做到更加多有意義的事,而不再只是在page出,而是將訊息帶到去社區。」
得獎為時勢使然 未來仍需進步
在「網絡公民獎」競選裡獲得評審的高度評價,又在網上投票高據第二高分,「法夢」卻認為不是自己的功勞,反倒是時勢使然。他們形容自己吃了很多「人血饅頭」。Charles說,「其實不是真的很認同評審和公眾所說的,「法夢」跟其他獲提名者、甚至所有提名者相比很outstanding。我們沒有一天這樣想過,就算之後也不會。反而是客觀環境形勢上面,大家對法律法治議題很關注,就是這種關注投射下去這個結果。」他們認為,若果不是東北案和公民廣場案重新判刑、十六位抗爭者入獄,「法夢」不會得到網民那麼多關注。
同時,「這是一個提醒、鞭策,那提醒就是公眾很需要一個他們覺得信得過,但又不會用一個專業身位去俯視眾生的討論法律的態度,這東西公眾很需要。而那鞭策就是,既然有一次在這個平台得到認同的話,我們就只能再進步下去。」
回想當初,Charles形容自己「只不過是一群有牢騷的法律人,想有一個平台去抒發意見」,如今得獎,令他感覺到讀者寄予厚重的期望。無論在議題、文章質素,還是各方面上,法夢都需要「逼迫自己」去進步,而不只是保持水準那麼簡單。
記者︰黎彩燕
場地提供︰TC2 Cafe &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