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歷同性親密暴力的Wing
(獨媒特約報導)女角平權協作組聯同中文大學進行研究,發現近78%的受訪香港女性性小眾,曾經歷至少一種親密暴力,但只有22%受訪者曾向社會福利署及警方求助,其滿意度亦少於1.5分(最高為5分)。女角平權協作組主席李曉南認為,女性性小眾親密暴力現況嚴重,但有效支援的途徑少,促請政府盡快建立對性小眾友善的家暴服務模式。
研究於今年2月至4月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成功訪問216名自我認同為女性性小眾,或有女性性別生活經歷的性小眾,包括女轉男的跨性別者。研究發現高達77.8%受訪者表示,曾經歷至少一種親密暴力,而當中以「心理暴力」佔最高比例(70.8%),行為包括故意忽視、持續地言語辱罵、威脅自殺等;其次為佔46.3%的「身體暴力」,「性暴力」則佔23.6%,而有近20%受訪者曾經歷以上三種不同形式的親密暴力。
求助渠道方面,受訪者滿意度最高的分別為「同志朋友」(3.34分)、「知道求助者性傾向的非同志朋友」(3.10分)和「同志組織」(2.51分),至於向警察或社署求助的滿意度均為最低,分別只有1.46分及1.41分。而影響求助意欲的因素中,受訪者對「社會上缺乏處理同性伴侶暴力機構」的同意度為3.49分,「對一般非政府機構處理同性伴侶的家庭問題缺乏信心」則有3.42分。
曾受同性伴侶暴力對待 過來人:警方醫護人員警惕性低
曾經歷親密暴力的Wing表示,家暴問題加劇她的精神壓力,經常擔心會激怒對方,難以集中精神工作,更出現失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她指前伴侶的情緒不穩定,會破壞周圍的物件,甚至出現自殘行為,不斷以電話、訊息騷擾,「幾分鐘幾十個訊息」,或發送「有自殺意味」的相片作威脅,令她心生內疚。Wing直言,即使與對方分開了,仍會擔心接到一些沒有來電顯示的電話。Wing指家暴受害者的心靈與身體均受影響,「就算只係沖涼、煮飯、洗衫,呢啲畫面令我經常諗返家暴情況」,身體亦留有傷痕。
Wing表示現時的醫護人員、警方等都忽視了性小眾家庭暴力問題,「試過因為打到個頭又紅又腫,或前伴侶其他自殘行為而受傷去睇醫生。正常醫生都會問下你點解整親,但正因為對方(前伴侶)只係答『唔小心整到』,醫生就再沒有特別追問。」她亦試過報警求助,但當時警方以前伴侶表現冷靜,亦沒有受傷而草草結案離開,更以「朋友」形容她們的關係,建議多與她傾訴。
性小眾跟進服務少 促政府加強資源
女角平權協作組幹事楊煒煒亦指出,警方處理求助個案時忽視後續跟進,例如轉介到其他社福機構。
李曉南認為警方不理解性小眾文化,接觸求助者時會問「你哋係咩關係?」,導致性小眾尷尬,尤其是一些未「出櫃」的女性,「好似好簡單,但佢哋係非常敏感,會唔知點答」,建議警方以是否方式提問,如「你哋係唔係伴侶關係?」,令求助者較舒服。李曉南認為求助者向政府機構求助的經歷,會影響受害者求助的意欲,以及幫助的成效,倘處理不當個案或變得更危險,更可能出現人命傷亡。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季康建議政府正視性小眾親密暴力的嚴重性,積極介入與預防,亦需要提升公眾對親密暴力的認識,加強對議題的專業訓練。他認為,現時政府針對於異性戀家庭暴力所提供的服務較多,但忽略了性小眾的資源配套,建議政府連結資源,加強性小眾服務模式,從而建立性別友善的社會氣氛。
記者:陳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