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土地大辯論即將結束,多個具民間或建制智庫組織,均建議填海增加土地供應。日前提出在大嶼山西非本港水域填海的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重申,他們認為善用現有土地如棕土已可滿足需求,迫不得已下才應選擇填海,而聯盟提出的「外港人工島」填海選址,比東大嶼都會更可行。
公共專業聯盟倡議的「一島二市」方案,在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填海,作搬遷粉嶺高球場及新貨櫃碼頭,原高球場及貨櫃碼頭則發展新市鎮。黎廣德今早出席now新聞台《時事全方位》節目中指,即便是《香港2030+》指香港欠缺1,200公頃土地,目前不需要填海亦可滿足,包括善用棕土等。
他指聯盟提出「一島二市」方案是因應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非填不可」,認為如果真的要填海亦應選址大嶼山西而非大嶼山東。黎廣德指,該處屬珠海範圍,位處珠江口主航道,而目前三分二經香港貨櫃碼頭的貨櫃均是轉口至蛇口等內地城市,方案可免卻轉口及清關手續,便利轉運,亦能大幅減少遠洋船對本地環境的污染。
至於提出在大嶼山東填海的民主思路,其召集人兼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則指,現時的土地討論令人失望、過於零碎,不少方案均是保護自己的利益,以迎合其既定立場,「政治口號啦,階級鬥爭啦。」他指本港人均居住空間只有16平方米,少於其他鄰近大都市,認為應以提升人均居住空間為目標。湯家驊又稱興建房屋「唔可以剩係諗公屋」,指重點應是經濟發展令市民生活質素提升,從而入住我樓。他重申填海是較具效率的選項,指新界東北發展早於2008年在立法會,至今十年仍未推行。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陳旭明則指本港目前填海太少,「合格都未到」。他指大型發展商亦有土地儲備,「何況係政府」。
「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成員任憲邦則指,他們並不反對近岸填海,而是反對在海中心填海,指「無一個國家在海中心填海」,亦忽視了全球暖化令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他亦批評東大嶼都會需興建多條隧道公路連接,總造價將高達4,000至5,000億。任憲邦又反駁湯家驊「住大啲」的說法是幻想,他指政府不肯立法規定人均最低面積,發展商愈建愈細,即便興建大單位市民亦不能負擔高昂樓價。
任憲邦又批評政府的土地政策並無房屋及經濟政策等同時配套,認為「唔係認真、唔係專業,只係口號式」。湯家驊則回應指需「俾時間(政府)推出政策,今日唔開始(填海)十年後就無。」
黎廣德亦不認同「填海愈多愈好」的說法,認為是不負責任,填海具財務風險。他以新加坡為例,指其填海土地均有詳細規劃,而非無任何具體規劃及用途的所謂土地儲備,批評東大嶼都會不切實際,將耗盡香港資源。
陳旭明則指,填海填出的土地值錢,湯家驊亦指填海連同基建的成本約4,000元一平方呎,與其他發展土地選項的成本相差不遠,「錢唔係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