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時30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票站外人龍。
(獨媒特約報導)台灣選舉日前一晚,各個候選人都作最後衝刺,我們曾經採訪的第三勢力候選人有的騎著腳踏車,騎完最後一哩拜票、有的仍是花上一整天十數小時,站在街頭發卡片,講解參選理念。同一時間,在台北,3名台北市長候選人,都分別舉辦大型晚會,尋求連任的柯文哲在四四南村,邀請歌手演唱,營造歡樂氣氛,主打「公民自覺,藍綠共生」。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於凱達格蘭大道辦「投票救台灣」造勢活動,感性呼籲選民踴躍投票,前總統馬英九、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亦有站台;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則在台北市政府廣場前舉辦晚會,10萬名民眾參與,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亦出席。
港台助選差異
今次九合一選舉雖然只是地方層次的選舉,但縣市所選是地方首長,當中市議員影響的是地方立法機關,令我們聯想起香港的立法會選舉。
過去兩週,我們於新竹市及台北市觀察,感受到台灣和香港的選舉文化不同。 台灣的傳統拜票活動,必然有掃菜市場、公園,期間拿著宣傳板,鮮明地列出候選人的名字及號碼,向路人打招呼,或簡短地說出政見,有時候派發印有宣傳字句的口罩、洗碗布或衛生紙,或者是宣傳單張。
筆者2016年於香港曾參與助選,剛開始派單張時,團隊成員已互相教學「如果保持微笑說『先生早晨』,加上鞠躬,會有較多人接單張」,而且接單張的成功率與鞠躬的彎腰度數成正比。但今次見到的台灣助選團隊,沒有鞠躬及打招呼,仍有不少市民願意接宣傳物品。
不像香港,台灣的市議員候選人沒有選民的住址,政見難以「入屋」,也沒有電視辯論,只有政見發表會。我們曾經採訪的新竹市議員候選人張志偉便曾經在Facebook感嘆,他該區的市議會政見發表會,只有他一名候選人參加,也沒有居民前來,在場的都只有競選團隊與公職人員,也沒有現場錄影。看來,市議員候選人想要廣泛接觸選民,非常困難。
站路口,這個看似草根又老派的拜票方法,卻有很多小黨候選人使用,他們更是認為是新穎又有效的方法。不過,台灣的街站主要是單向傳達資訊,鮮有與市民討論政見。台灣的屋苑比較少,沒有如香港屋邨的聚腳點,台灣巷裡公園所聚集的人流也不多,所以也理解為何難有實體互動的戶外街站。
這兩星期的採訪觀察,台灣的助選團隊於候選人不在現場時,即使身穿競選制服,都鮮有繼續宣傳活動。好像與市民接觸交流的,必然是候選人本人。但筆者當年參與的競選活動,即使候選人本人不在,手戴臂章的助選團隊仍繼續競選活動,假若有市民想向候選人本人表達意見,團隊成員則代為轉達。畢竟選區之大,候選人本人如何同時出現多個地方呢?台灣兩大黨的候選人於增加曝光機會方面,多用大形看板、電視廣告、宣傳車巡迴等花費高昂的方法,讓民眾記得他們的臉孔;小黨的候選人只有草根式的逐一在街頭上接觸市民拜票。
投票之外也要公民參與
受訪候選人易俊宏曾經說,「很多台灣選民不是去理性比較這二十幾個議員候選人裡面,哪個最好,那我投給你這樣,而是這幾個人哪個長相看起來不錯,或是這個人我在路上有看到他,這個人的看板掛了很多,好認真,那我投給你。」又或者有部份選民心態投機,「我也覺得應該要支持年輕人,但現時小黨好像沒有什麼資源和能力,可能還是會投給民進黨,先將國民黨拉倒,再扶持小黨。」
如學者管中祥於文章中所言「作一個真正自主投票的理性公民,記得先從走出同溫層開始」。透過地方選委會、政見發表會、辯論或社交媒體,以取得不同立場的侯選人資訊,擴闊視野之後,作出決擇。選舉上所顯示的公民素質,港台都同樣地慢慢學習,慢慢進步。
「我那區沒什麼好選」這句話出自好幾個同學的口中。管中祥也在文章中指出「不管是『在爛蘋果中選擇比較不爛的』或是『防止討厭的人當選』的行為都是無奈的選擇,但有時是因為我們以為民主就是投票,而缺乏更多的公民參與。」就如有同學指出:「公投法門檻應該拉高,減少耗用公帑於不必要的議題上。」另一同學說出:「那你應該寫信給立法院要求修法。」選舉前的忽然政治,然後日常生活去政治化,反而更可怕。投票以外的公民參與,不論港台都要繼續努力。
「假如自己不關心身邊的事,只會讓糟糕的人消耗本身美好的環境和資源。」忽然記起了我們採訪過的新竹市候選人劉崇顯說的話。
採訪過的五個候選人因為不同原因走進體制,但都希望政黨多元化,以達到不同聲音意見之間的勢力平衝。香港台灣都一樣,政治光譜需要多元化。但有趣的是,就我們的觀察,香港的小黨比台灣的小黨友善,前者相對多溝通協調,以發揮僅有資源的最大效能,例如所出選的選區、所倡議的議題。
即使失望不能絕望
選舉前的一天,臺灣大學內的同學紛紛趕車返鄉,回到自己戶籍地址準備投票,學校頓然變得冷清。於香港成長的我,當初不太感受到返鄉有多困難,但聽到同學表示回家可能要坐四、五個小時車程,甚至可能買不到車票。我理解到為何「北漂」的莘莘學子,他們的投票意欲會不高。但今年48所大學的學生團體聯合發起「2018青年民主返鄉列車」計劃,讓離鄉大學生只要付101元台幣便能返鄉投票,以鼓勵更多年輕人返鄉投票。
晚上回宿舍時,我聽到幾個年輕人於社會科學院地下道別時高呼「返鄉投票啊!」我心想,香港人又會否如此熱衷於投票呢?
選舉日的下午,我們走訪了數個台北的投票站。台灣跟香港的投票時間不一樣,下午四時就結束。我們三時多到了投票站,發現還有五、六百人排隊,有些人排了差不多兩小時才投到一票。不過,排隊人龍誇張,不只因為有很多人走出來投票,更是因為九合一選舉有十幾張選票要投,單是公投票已有十張選票,台灣人是否都能把議題弄清弄懂?下午排隊的中老年人的比例較多,他們都趕在票站關閉前投下一票。
香港人常說「投票有用咩?政府都係一意孤行㗎喇。」但正如菜市場賣竹籃的姨姨所言:「每個人都有機會,不參選就一定沒機會。」這句「不XX就一定沒機會」相信可以套用在多個處境上。明天是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不論你覺得現在無力感多強,但「不投票就一定沒機會」。還未完全失去權利的我們,要珍惜僅有的投票權益,星期日,一定要出來投票。
記者:文己翎、彭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