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上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交最終報告,在下午見傳媒時交代內容,建議八個短中期和中長期選項。在中長期的選項中,土供組建議在東大嶼填海1,000公頃,大力唱好發展人工島計劃,認同「東大嶼都會」人工島有策略性意義。多個環保團體在政府總部外回應時,反對當局的填海計劃,要求重新考慮填海的必要性。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保育經理楊松頴表明反對填海,認為填海會帶來重大的環境影響,對海洋及陸地物種的棲息地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促請政府考慮是否真的有填海的必要性。
在報告中,土供組使用多頁篇幅力推發展「東大嶼都會」,認為能帶來不少「好處」,包括增加土地供應,因為和近岸填海相比,興建人工島面對較少鄰近設施或土地用途的制約,並能創造更大面積的土地等。土供組指交椅洲及喜靈洲一帶位於港島核心商業區及大嶼山中心點,和港島西只有數公里之遙,可以將現有及未來的經濟動力版圖連接。
報告中更稱,發展「東大嶼都會」人工島計劃是突破現有各類土地長期短缺困局的主要關鍵,認為新增的土地面積較大,當局能因時制宜推出土地。楊松頴指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八個優先選項已提供逾2,900公頃土地,而即使剔除「東大嶼都會」人工島,仍有近1,900公頃土地,較2030+預測的1,200公頃土地需求為多。他表示,如果政府堅持填海造地,亦必須先進行海洋生態規劃。
左為楊松頴,右為朱江
此外,土供組在報告中提出短中期選項,包括發展棕地。新界約有1,300公頃棕地,政府規劃及發展中的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及元朗南等新發展區已涵蓋340公頃棕地,而新界北策略發展區則涉及200公頃,其餘的760公頃分佈在新界鄉郊。
土供組認為,發展棕地已獲得社會廣泛支持,但形容不是「手到拿來」的容易選項,但當局應優先及重點發展,認為成敗關鍵在如何加快落實及解決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及不確定性。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回應時批評,報告沒有善用現時的棕地。他指土供組建議發展300公頃棕地,並不對應新界現有的700公頃棕地,兩者落差甚大,嚴重低估棕地發展潛力。
朱江斥道,土地大辨論一直將住屋與大自然對立,重申發展棕地可短時間內滿足公營房屋的需求,形容是「百利而無一害」;而相反填海造地成本高昂和需時甚久,無助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需求。
記者:周頌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