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居於太子一140呎劏房單位的住戶阿權
(獨媒特約報導)影子長策會、土地教育基金及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昨日公佈「劏房租金因子」,比較同區公屋及劏房質素及租金,發現劏房質素比公屋低34%,但租金卻貴3倍。影子長策會促當局訂立租金穩定機制,長遠須增建公營房屋。
三個團體在去年5月至9月期間上門探訪了50戶分別位於葵涌區及深水埗區的劏房,就13項認為在一般劏房常見給予租金相關的環境及設施項目進行評分,藉此找出與租金有顯住關係的「劏房租金因子」,了解劏房市場的租金及其質素,並以同一評分準則上門調查了同區四個公屋樣本作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公屋的平均分是72分,平均租金為$1,376.5;而劏房的平均分是55分,平均租金是$4,672,劏房質素比公屋低34%,但租金卻貴3倍。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指,13項評級項目中約四成,與劏房單位有着「顯著性」(statistically signification)關係,其中「業主傢具及電器提供」一項的評分每增加一級,租金便會增加19%,其他項目包括樓齡、室內面積、廚房及浴室設施、維修與裝修狀況等,顯示劏房戶如希望改善居住環境,便須多付比現在更高昂的租金。
報告內的劏房樣本之一,53歲的阿權(化名)和太太約於三年前遷入太子一廳一房的140呎劏房單位。租金由一開始的$3,200升至現時的$4,500。阿權和太太從事手機配件買賣,並有兼職杜蟲工作,但收入不穩,平均月入約萬餘元。
阿權現居的劏房有不少住屋環境問題,如電線鬆脫容易「跳製」,已自費維修四、五次。屋內水管也經常漏水、去水位堵塞,單位內亦有白蟻問題,天花上有鋼筋生銹露出,部分牆身油漆剝落。阿權表示業主不曾出面就單位進行任何維修,只好「自己靠自己」。
最近一年,阿權開始出現濕疹和皮膚炎等問題,相信是因為居住環境通風不足。阿權家中只有睡房內有一小窗,未能有效通風,也未能為房間提供足夠日光。阿權表示收入扣除租金及水電維修費後,難以維持生活,「僅僅夠搭車食飯」,希望政府可放寬「上樓」的限制,讓他申請公屋。
影子長策會成員楊頴姿指,比對同區4個公屋樣本,除單位質素較佳外,租金亦不逾$2,100,亦無劏房租戶遭業主濫收水電費的問題。
影子長策會成員陳紹銘建議,政府應全面保障基層租戶的租住權,平衡業主租客的權利,使弱勢社群的生活能重拾尊嚴,享有基本的住屋環境及合理租金。他提出了四項建議,包括訂立「租金穩定機制」,即設立最少3個月的通知期,防止出現臨時遷出的問題,平衡租戶和業主的議價力,有助舒緩基層市民中短期的住屋壓力。其次是租務市場透明化,由獨立機構定期就私人租務市場進行調查,公布各區租務市場的詳細資料,如平均租金、呎價等資料,讓租客能擁有更多參考資料進行評估。三為參考外國租金管制制度,如荷蘭的「全國積分制度」(point system),所有$7,000租金以下的房屋也受到管制,制度就房屋的環境、面積、措施等因素轉化成科學化的積分制度,限制業主以高於估算價格出租物業,保障基層房屋市場。最後陳紹銘強調長遠而言,政府必須大幅度增設公共房屋,例如利用流標地皮興建公屋及居屋。
記者:劉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