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日日上網、手機不離手的你,知唔知電訊商有幾多關於你的資料?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獨立媒體(香港)、鍵盤戰線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Citizen Lab合作開發「誰手可得(Access My Info)」網站,市民只需要跟隨簡單步驟輸入資料,便可以製作信件,向5大電訊商查詢該公司持有多少個人資料,包括通話記錄、網絡記錄等。
網站於4月19日啟用,至今已有770人曾使用。然而結果發現,電訊商拒絕提供IP地址、地理位置資訊、及回應有否向第三者包括執法機關披露用戶資料,其中香港寬頻及香港電訊稱,以上資料非個人資料,因此未能提供。
電訊商稱IP地址非私隱
獨立媒體(香港)政策倡議主任余依庭指出,5間電訊商中,只有香港寬頻及香港電訊有解釋為何未能提供部份資料,原因包括IP地址僅是一串數字,不能識別個人身份,故並非個人資料。中大新傳學院助理教授徐洛文指,網絡供應商有能力連繫IP地址與用戶資料,過往亦有案例可憑IP地址入罪,認為電訊商的解釋與公眾期望有落差。
查閱過程中,亦顯見電訊商處理程序並不成熟。余依庭指,《條例》列明公司須以書面回覆,但公司多以口頭回覆;信件寄予公司的客戶私隱部門,但回覆的是公關或傳訊部門,反映電訊商沒有專門處理私隱的部門。
日常生活留下「數碼腳印」
記者會上播放一段短片,講述日常生活中有機會被記錄個人資料的活動,包括使用Whatsapp、Google Map、用八達通購物、網上購物、在Facebook向梁振作表示「嬲嬲」等。
主演短片的鍵盤戰線發言人鄺頌晴指,此計劃只是一個開始,希望提高港人保護私隱的意識,本地公司亦應跟上時代,加強透明度,例如參考Google和Facebook,讓隨時查閱個人資料,「國際公司已經行前一步,希望保護用戶對個人資料的掌控」。
2014年加拿大首推 改善當地透明度
研發網站程式的Citizen Lab成員Christopher Parsons指,計劃於2014年在加拿大推出,4個月內有逾萬人使用,而隨著使用者增加,電訊商亦逐漸增加透明度。他舉例,其中一間電訊商起初指要法庭手令才可查閱資料,後來作出改變,願意回覆所有查詢。他認為,香港和加拿大可以互相借鏡,提升兩地對網絡私隱的敏感度。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指,市民有權知道個人資料如何被收集,希望電訊商更主動公開如何使用個人資料,「如果加拿大做得到,睇唔到點解我哋做唔到」。
Citizen Lab成員Christopher Parsons
另看:
〈查閱個人資料難 法政匯思吳宗鑾促增透明度〉
記者: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