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工新聞圖片)
網絡公民獎2016
最佳文字報導 得獎者:
惟工新聞:難民系列報導
〈《禁止酷刑公約》保障港人人權 以難民話題轉移視線=助長警權〉
〈為何酷刑聲請者累積過萬?人權律師:「全部都係政府自己攞嚟」〉
〈人權工作者拆解難民三大迷思〉
〈反難民語錄︰抺黑難民可以去到幾盡?!〉
〈滯港六年 獨力照顧三女兒 難民單親媽媽:「我看不見未來」〉
芸芸網媒中,「惟工新聞」的旗幟特別鮮明。它成立於2013年8月,啟蒙自那年的貨櫃碼頭工潮。當時,工人透過Facebook專頁「碼頭的辛酸」揭露工作慘況,引起社會關注,讓幾位運動參與者看到工人發聲的力量,決定建立一個屬於打工仔女的網上新聞平台。
阿飛和擔竿在惟工成立不久後加入。「主流媒體極少反映打工的人的聲音,官員、大商家獲得很優先處理」,擔竿說,「譬如傳媒講最低工資加人工,令企業倒閉,我們(惟工)會講加幅其實比公共服務、租金少。」
成立三年多,惟工的團隊成員一直只有個位數字,阿飛笑道:「我成日都話,坐埋都打唔到一枱麻雀。現在(核心成員)基本上有五個人,但入面有兩個人唔識打麻雀,所以都係開唔到枱!」這群書寫打工仔新聞的人,本身也是打工仔,全部都有全職工作,只能在工餘抽空,完成惟工事務,「偷走出來3個鐘,或者老細走咗,半個鐘整張圖出來。」直到去年7月,為了惟工的長遠發展,團隊決定每人每月拿出十分一薪金,夾錢支持一名成員擔任半職員工。
幾個人靠著互信,各師所長,完成了無數報導,由議員助理到速遞員,道盡各行各業的勞工狀況;又會翻譯國際新聞,走出主流媒體簡化刻板的角度,探討爭議內容,「例如韓國罷工,點解他們會為那件事去罷工?」他們亦刻意報導本地媒體少談及的地區,例如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令到香港的朋友都可以知道,其他地方在面對甚麼、有甚麼我們可以學習;另一方面,香港人面對的問題,不只是香港人面對的問題。」
選舉炒作 抹黑難民
得獎作品「假難民掃盲帖」系列,未算是狹義的勞工議題,但團隊很快就決定跟進此題目。近年建制派炒作「假難民」問題,某報天天指控難民蓄意來港搶資源、危害治安,臨近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更是愈炒愈熱,滿街都是建制議員「遣返假難民」的橫額,自由黨甚至搞了一次遊行。
「近年在香港,只要是外來人口就有原罪。一講他是難民,背後就有一大堆假設:他是來免費食我們的糧食、搞亂香港、污糟、沒有文化......全部都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散播。」擔竿指,當政黨和媒體挪用這些虛假印象去獲取利益,惟工的責任就是還原事實。
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專題往往只能由一兩個人負責。為了拆解異常複雜的酷刑聲請審核制度及其歷史,阿飛讀了很多數據和文件,「心驚膽顫」深怕錯漏,在文字之外又配上圖像,希望輔助讀者理解。
將矛頭指回制度,嘗試暸解難民的困境,因為我們也是他們。「香港的歷史,就是難民進進出出的歷史。」擔竿說,香港人口有一大部份是內地移民,同時也有很多香港人,由於害怕政治不穩而移居別國,「在某些情況下,那些人要以政府不容許的方法來到香港,而有些人用政府容許的方法離開香港,去到其他地方,但其實背後的邏輯很相似,就是要逃避不穩定,到一個比較安穩的地方,繼續生活。」還是老套一句,己所不欲,「如果排拒難民的行為,變成國際通用的做法,他日如果你遇到不幸,就會有問題。」
讓工人看見彼此
耕耘三年多,惟工在看似百花齊放的網絡世界中,面對現實限制,阿飛說:「搞網媒其實不是門檻低的事。現在新的網媒興起,基本上是紙媒那種資本競爭的延伸。你沒錢賣廣告,沒有資源涵蓋更多議題,就會令收視跌。」這對於上年總收入只有6萬多元的惟工,似乎是命運。
不過,在他們心中,惟工有比爭取收視更重要的使命——讓打工仔互相看見。相比在社會廣泛流傳,他們更重視報導在行業之內的傳播。「(希望讀者)不是純粹話『好慘呀,俾個喊樣先』。這些hit rate來得很虛,很快來但很快走。」擔竿期望,當人們看到同行發聲,閱讀工友的抗爭經歷,可以思考更多,「促進大家感受到是一個共同體」。
更多得獎者專訪:
〈我是記錄者—— 專訪攝影師林健恆〉
〈留住記憶,重新發現 ——運頭塘互助支援組〉
〈用漫畫回應時代——阿塗〉
【「網絡公民獎2016」 展覽、頒獎禮】
日期:12月17日(星期六)
時間:2:00-5:30pm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14樓/艺鵠書店 (得獎作及部份優異作品,將在場地展覽)
得獎者:
1. 最佳文字報導(公開組)-- 惟工新聞:難民系列報導
2. 最佳文字報導(中學組)-- 周月婷、翁慧詩、倫邦稀、黃嘉敏:補底班,值得嗎?
3. 最佳新聞錄像 -- 運頭塘互助支援組:小店被領展迫遷——街坊要說些什麼?
4. 最佳新聞照片 -- 林健恆:馬屎埔抗爭
5. 最佳時事漫畫 -- 阿塗:釋法之後
【主題論壇「走出同溫層——網民如何成為公民」】
時間:2:00-3:30 pm
分享網絡動員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突破社交媒體的設定,以及「圍爐取暖」的文化,把運動訊息傳給公眾。
講者:
陳樹暉-立法會議員朱凱迪新西團隊成員
李晉生-南港島綫關注聯盟 SIL Concern Alliance召集人
黃潔瑩-傘下爸媽發言人
主持:
林藹雲-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執行委員
記者:劉軒、鄧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