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迄今121年歷史的維園英女王像,於去年11月上旬完成復修,但工程遭保育團體及區議員批評,塗料太厚令銅像慘變「蠟像」。灣仔區議會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於星期二(1月24日)的會議,發現康文署沒有要求承辦商委派專家參與復修,委員會要求署方檢討應否再次進行復修。
屬小型工程 承辦商毋須委派專家
康文署去年委託承辦商復修銅像,工程耗費超過26萬,但早前有傳媒揭發,承辦商完成工程時,僅成立8個月。楊雪盈亦在上次會議(11月29日)要求署方提供招標文件,公開工程要求。
委員會主席伍婉婷表示,本月初隨署方到維園視察,發現銅像部份細節模糊,當時署方代表解釋,復修物料令銅像觀感隨天氣和角度變化。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楊甦在會上表示,銅像本身的雕刻亦有深淺之分,又指今次復修屬於小型工程, 因此署方沒有要求承辦商委派專家參與。
民建聯李均頤指出,康文署以「價低者得」方式招標,令每次復修文物的承辦商不同,難以確保質素,「這些承辦商不是次次都替署方處理銅像修復工作,如何保證他們真的有長期的實戰經驗?」楊甦表示署方只是借用承辦商的資源,署方轄下的金屬文物修復專家亦會在場監督,確定程序無誤。
李均頤續問署方轄下專家復修銅像的次數,「是兩年一次抑或三年才做一次,因為香港的銅像數目不多,腐蝕程度也有差異,他們大約隔多久才有監督經驗?」楊甦回應指,專家需處理過萬件金屬文物,包括位於香港公園、紀念香港保衞戰烈士約翰・奧士本的銅像,但未有回應專家的復修次數。
楊雪盈向獨媒表示,不能接受署方的解釋,她在視察時亦發現銅像衣服摺位被過厚物料遮蓋,難以看到原本深刻的紋理。楊指出,若果康文署希望完整還原銅像當年風貌,必須處理過厚的部份。
楊雪盈指出,英女王銅像見證英殖時期及日軍侵佔兩段歷史,署方卻未有要求承辦商委派專家,反映文物復修小組欠缺文化觸覺,「復修變成手板眼見工夫,門爛了便去修門,但在過程中沒有思考。」
百年歷史 三次復修
英女皇銅像於1896年在原址中環皇后像廣場佇立,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百年歷史中曾經歷三次復修。二戰時銅像被運往日本,戰後運返本港,多處損毀,包括失去右手權杖及皇冠兩部份。由於未能找到草圖,時任港督在1952年與英國政府商議後,決定參考其他女王銅像造型進行首次修復。
1996年,行為藝術家潘星磊以鐵鎚和紅漆破壞銅像,打歪銅像的鼻,前市政總署的文物修復組進行第二次復修,楊甦指出,受當時技術所限,銅像的鼻子部份只能還原約八成。銅像塗料經20年後嚴重剝落,因此康文署於去年9月展開第三次復修工程,11月下旬完工。
記者:鄧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