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思匯政策研究所昨日發表《不公空間:探討香港休憩用地的政策漏洞》,發現目前市區人均休憩用地只有2.7平方米,遠低於地亞洲水平,有184萬香港市民的人均休憩用地不足2平方米。項目研究員黎文燕在搜集資料時,表示難以獲得有關香港公共空間的資料,政府提供的資料亦過時和不詳盡。
研究分析57個地區,當中20個地區的居民可享用的人均可計算休憩用地少於2平方米的政府標準,依次序最少為旺角、灣仔、半山區西部、銅鑼灣、堅尼地城及摩星嶺,其中旺角人均可計算休憩用地只有0.6平方米。以每區的人口比例推算,全港有27%人口的休憩用地不足2平方米。報告指這些地區大多在戰前規劃,故只撥出很少地方作休憩用地。
部份低收入人口密集及人口老齡化的地區如旺角、馬頭角,休憩用地低於政府標準,但報告指基層人士及老人其實更需要免費休憩用地,給退休人士與鄰居聊天敘舊。
報告亦推算出在不同房屋類型中,公共房屋有最多人均休憩用地(2.1平方米),非大型私人屋苑(單幢式樓宇)的人均休憩用地最少(1.3平方米)。報告發現,有更多公共房屋的分區,人均可計算的休憩用地面積會有所改善。居住在港島和九龍的非大型私人屋苑的情況最擠逼。
報告指出,全港有1,116公頃土地已劃作休憩用途,佔香港現有休憩用地的52%,但因種種問題,如土地正被用作臨時用途或業權問題,仍未被開發為休憩空間。有些已規劃的位置甚至位於行車天橋底下,市民根本不能抵達該地方。黎文燕指街道上被鐵絲網圍封的廢置土地及臨時車輛停放處等,亦有可能是上述提及空置多時亦未被開發的休憩用地。她指香港發展休憩用地需時數十年,建議政府當局應找出可施工的地塊,加快開發。
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促政府應將更新對公共空間的標準,由2平方米升至3平方米,符合鄰近地區的水平,並停止改劃休憩用地作住宅用地。報告又建議把私人休憩用地設於地面而非空中,讓更多公眾人士能接觸和使用。
黎文燕亦指西九文化區、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啟德發展區,三個大型空間規劃能提供空間給休憩用地最少的二十個分區,是釋放大量空間的最後機會,促請政府謹慎規劃用途,把其發展為三大世界級區域公園。
記者:黃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