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作者的其他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957

專訪香港真實影像協會:望紀錄片三字不再等同《鏗鏘集》

$
0
0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早前舉行,打著重塑1997前香港的《樹大招風》奪得最佳電影,細看整個入圍名單,都是以劇情片為主。八十後的張鐵樑和蔡倩怡早前發起「香港真實影像協會」,目的是推廣紀錄片,顛覆對觀眾紀錄片的定義:「紀錄片唔等如《鏗鏘集》。」

紀錄片在香港從來都不是主流,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如何推廣讓更多人認識?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打破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

IMG_4437

「獨立電影人」,這是張鐵樑的簡介。嶺大視覺藝術哲學博士畢業、做過獨立電影節的策展,學術研究亦是紀錄片電影節,現在大專院校任教電影課程;用「一直從事有關紀錄片的工作」形容張鐵樑絕不為過,但他強調「自己不是拍片」。多年來一直對紀錄片情有獨鍾,張鐵樑強調,今次發起「香港真實影像協會」是要回應過去的經歷:「一直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件事。」

「紀錄片對於自己是十幾年的事。」張鐵樑自言,紀錄片是讓他看到世界的一個方法和媒介,推廣紀錄片是希望將這個觀感分享予更多人。

蔡倩怡在嶺大文化研究畢業,現職雜誌記者,2014年創辦以電影評論為主的網媒《映畫手民〉》,一直希望通過書寫和研究香港電影和紀錄片,引起更多討論。

astimegoesby.mpg_20170329_232406.789

圖: 許鞍華在1997年拍攝的《去日苦多》

紀錄片在香港一直都是較邊緣化的東西,討論和推廣的組織亦寥寥可數。蔡倩怡指出,僅有的「采風」都是以華語為主,希望透過成立協會,促進世界其他紀錄片和香港對話。

《鏗鏘集》在1977年首播,可說是主導了香港紀錄片的模式:「紀錄片等如新聞專題」。張鐵樑認為「香港紀錄片」有不少限制,多年都只有「一個大台」,亦即是香港電台;但較為另類和奇怪的則少之又少,觀眾亦缺乏大規模可接觸的渠道作放映。

嘆劇情片主導電影工業 紀錄片模式受局限

這亦令「紀錄片」在港人眼中便如同《鏗鏘集》和《星期日檔案》,亦把紀錄片和說教味道濃到不能再濃劃上等號。張鐵樑慨嘆紀錄片無法走入院線,只能在電視播映。他指出,紀錄片應該有很多面向和想像,不只限於資料性。

書店內有關電影和電影評論的書籍,大概都離不開王家衛、許鞍華和杜琪峰等,全都是主流電影工業下的產物。張續指出,正因為劇情片主導了全球的電影工業,令紀錄片的模式受到局限,香港的情況更甚。

張鐵樑舉的例子十分值得深思,指國家地理頻道的《與龍同行》明明知道是假的,但卻同樣歸類為紀錄片。「恐龍喎,你知道係假,但就當做『真的紀錄片』。」他強調,即使是眼見的訪問都不一定是真,真假的邊界沒有那麼實在。「聽到『紀錄片』就想得很實在,其實這是一個陷阱。」

bigproblem.mp4_20170329_230551.490

圖:鄭智雄在1995年拍攝的《大禍臨頭》

真實的「定義」

前新聞工作者拍攝及製作紀錄片近來給人雨後春筍的感覺,包括羅恩威的《消失的檔案》、黎穎詩的《勵德年紀》和盧勁華、江瓊珠的《709人們》。然而,香港的大專院校在相關的訓練方式十分明確,「新聞就是新聞,電影就是電影」;某程度令紀錄片的藝術性有所不足,取材和手法值得商確。張鐵樑認為,創作者有來自學院所加的心理限制:「電影都可以加紀錄性的訪問,紀錄片都可以有綵排的表演,點解唔可以?」

記者問到「香港真實影像協會」的名字,是否有點野心,張鐵樑笑言,整件事都十分有野心,強調「真實影像」包括不同紀錄片,還有不同類型的影像檔案。萬變不離其宗,張鐵樑要說的依然是,希望能動搖觀眾對紀錄片的概念,「紀錄片唔係只係說教、資料性和歷史性的影片。」

「『真實』很難被塞入框架內。」張鐵樑希望透過舉辦活動和多作放映,顛覆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那紀錄片的「定義」豈不是似有還無?他指出,紀錄片的邊界應視乎題材而改變手法,但在劇情片主導電影工業下,令紀錄片失去靈活性。

紀錄片拍攝手法同樣重要

張鐵樑指出,紀錄片被單一化理解成為「絕對真實」,令紀錄片的發展停滯不前。他又認為,觀眾在考量紀錄片時只回歸到議題上,例如六四、六七暴動和雨傘運動的本質,但卻忽略了拍攝的手法及模式。「香港人對真實有二元對立,覺得劇情做出來的就是假的,觀察的就是真的。」「理解到分別,便能越界。」

IMG_4414

望能梳理香港紀錄片脈絡

今年是回歸二十週年,香港真實影像協會正舉辦第一屆的回顧專題,主題是「八十至九七」。蔡倩怡重申,辦影展正是要梳理香港紀錄片的脈絡,整理另類的視覺檔案。她透露,最初曾考慮以1989年到1997年作分界線,後來有感社會性導向太強,蓋過了紀錄片的「原意」;最後決定將1989年變成80年代。

「香港80年代有不少重要的紀錄片,有很重要的角色。」他們提到,在選擇放映影片時,原定揀選方育平的《美國心》,因為是貌似劇情片,但當中亦穿插著真實的片段。「明明是係劇情片,但要擺在紀錄片影展中播,就係要引起『甚麼是紀錄片』的討論。」

然而,《美國心》的版權在銀都機構手上,他們最後未能傾談成功作播映。蔡倩怡續稱,香港有不少紀錄片都接近失傳,有些的版權更不知誰屬,希望能透過成立協會整理紀錄片資料庫;長遠更能發展為香港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香港紀錄片專題回顧」活動詳情:

影片放映時間
日期:2017 年 5 月 5 日至 5 月 14 日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地下放映室、碧波押
詳情到 art-mate.net查詢

研討會
日期:2017 年 5 月 6 日(周六)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時間:14:00-16:0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95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