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2007年5月6日,旺角序言書室正式開業,一晃就是十年。
那些年,正在修讀研究院的李達寧,找來中大哲學系的同學黃天微(Timmy)及李文漢一同籌辦書店。在最開初,李達寧是想辦一個咖啡廳「傾嘢」,凝聚社群,「類似十八、十九世紀既沙龍啦。」不過細想下覺得「不實際」,雖然當時部份文化人確在尖沙咀有類似「據點」,但辦 Cafe「成本大、技術高」,文化及文藝面向的生意亦「難做」。
於是李達寧轉向研究辦一間書店,他曾出席最後一屆牛棚書展(2006年),在同年6月已結束了曙光書店老闆馬國明,在講座上分享如何辦一間書店、如何入貨等營運「實際」問題,「成班人得我地聽到津津有味,我地真係想搞書店。」他們又拜會書店同業請教,如今已結束的中大第二書店(位於崇基校園李慧珍樓)、紫羅蘭書局老闆等都傾囊相授。當然也有不少老師建議他們「唔好做」,收到的意見甚至是「香港人不值得有好書店。」
當年他們尋找書店位置時,曾考慮灣仔及銅鑼灣,但租金實在高昂,決定集中目標在旺角,李達寧當時告訴經紀樓層「愈高愈好」,書店定位小眾,不需要依靠位置吸引街客。於是序言書室就坐落在七樓,至今十年。
2007年4月30日,他們首次開放書室,而正式開業是5月6日。開業初期,序言書室開放時間是中午12時至晚上12時,三名創辦人分成兩更,每更8小時,一星期七日看店。如今序言書室的開放時間是下午1時至晚上11時,店員就只有一人「一更過」,「那時咩都唔識,會覺得好忙。」李達寧說,起始他們每日月薪只有二千至三千元,後來覺得不能持續,而書店運作亦上軌道,便漸漸改由 Timmy 做主力看守店面。
2007年,旺角仍是二樓書店黃金年代,田園書店、樂文書店、榆林書店、學津書店、開益書店、博學軒書店、文星書店、紫羅蘭書局、尚書房、國風堂、綠野仙蹤書店等遍布西洋菜南街一帶,相對較大規模的榆林書店更是一街三店。爾後樓價開始拾級而上,二樓書店一間接一間關門。序言書室是堅守者之一,Timmy 說每次有二樓書店關門,序言的生意都會略略上升。後來簡體字出版退潮,簡體字書店收縮業務,李達寧說簡體書出版速度減慢、經典原著翻譯本「譯得七七八八」及人民幣升值也是原因之一。
序言書室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入門後右手邊的二手書櫃。李達寧要感謝周保松教授的提議,這兩個書櫃大約在開店半年後增設,除了環保外亦能吸引人流,「多咗人嚟放書、買書,專登嚟睇二手書。」
李達寧形容,書室搭上了時代轉變的列車,碰上合適的社會條件,「可以話好彩」。
2007年是回歸十週年,他們當時在書店舉行書展,其中包括進一步出版社的「一步十年」系列,系列中有一紙風行的呂大樂《四代香港人》,述說代際分歧,單在序言便賣出逾300本。同年亦是保衛皇后碼頭運動,「本土」、「保育」、「抗爭」開始進入主流視線,到後來天窗出版的潘慧嫻《地產霸權》掀起「階級之戰」,再到2010年反高鐵運動,立法會功能組別、新界歷史、在地農業、城鄉矛盾全被一一翻出。香港研究成為主流,序言則成為尋找這類書籍的必到之處。
「國師」陳雲曾批評序言書室是左膠書店,不過要尋找本土派及香港研究的書,仍得到序言書室來。Timmy 笑言曾有本土派到店來購書,事後在社交媒體上也要謊稱是在別的書店買來。
書店多年的定位:售賣文史哲及英文類書籍至今未變。書店創業初期,他們會自辦講座,並刻意平均舉辦「文史哲」類活動,不過在推展文學上成果則不似預期。「有次董啟章會講 Talk,坐唔滿,鄧小樺好驚訝,佢話董啟章所到之處,萬人空巷㗎。」李達寧認為文學的風氣在其他地方開花結果,後來書室也較少舉辦文學類的活動,不過這並無影響書店對文學的重視,文學的兩大書櫃仍立在同一個地方。至於英文類書籍,學術經典仍是最能賣的書種。書室目前亦較少自行主辦活動,多把場地外借予公民團體。
近年出版業漸成垂直壟斷之勢,較敏感的書籍縱然成功出版,難獲大型書店放在當眼的位置,甚至不獲「入貨」。Timmy 說曾有一位母親,跑到書店來尋找雨傘運動的書籍,著他們堅持,「要有你地呢啲講真話既書店。」
究竟這十年來,創辦人之間有無爭拗?「好多人都咁問,但真係無。」Timmy 平實道來,他們都聽聞其他書店的經歷,「乜原來真係咁多嘢拗。」十年來,他們亦從未想過結束書店。目前書店生意平穩,李達寧說中學通識科也有幫助,有不少學生到來尋書,「一百個人留到一個,已經夠做。」
2007年,假如他們沒有創辦序言書室,今日會在做什麼?李達寧笑言那時在鐘錶業進出口公司打工的 Timmy 「老闆好鍾意你,可能做咗廠長。」Timmy 不置可否,繼續忙手上的活。李達寧自己呢?「可能間書店會執咗。」李達寧曾在2010年自行創立二手書店實現會社,已經結業,「這是實證。」他的答案其實是:序言書室應該會繼續辦,但如果沒有 Timmy 的話,他搞的書店是辦不下去的。
序言書室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facebook 專頁
文: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