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普通話豁免試合格率只有三成,點解?浸大編委會昨日出版號外,有同學形容考試的題目冷門,包括「向遊客介紹一條九龍經西隧過海的巴士路線特質及乘搭方法」,難度比中國國家級普通話水平試難度更高。
獨媒訪問了兩名參與豁免試的浸大同學,她們批評考試題目並不生活化,包括「如何在香港興建更多中醫院」,而須修讀課程的同學則指普通話期末考試安排差、部分學系學生難以安排時間,形容普通話畢業要求令同學「好煩、好痛苦」。
浸大學生會將於今午在校內發起集會及遊行,聲援被暫時停學的學生會會長劉子頎及中醫系學生陳樂行。
參與豁免試同學:不希望浪費學分
一年級的林同學就讀於商學院,她表示由於不想浪費一個學期的時間修讀普通話,故報考普通話豁免試並及格。對於坊間有說法指同學選擇入讀浸大時應清楚知道普通話畢業要求,拒絕應考者應離開浸大,林同學反駁指入讀前根本不清楚必須修讀普通話,認為此舉並無必要。
林同學指,香港學生在中小學均須修讀普通話,對普通話有基本認識並有一定基本溝通能力,無需再佔用大學一個學期時間修讀,浪費學分。她認為大學學費昂貴,只有浸大需要同學使用3個學分修讀普通話是不公平。
題目與普通話無關 難以捉摸評分標準
談到豁免試內容,林同學指考試時間不長,只有約15至20分鐘。她認同考試頗難,第一部分先要分辨普通話和廣東話的詞語,然後第二部分為口試,討論一條類似通識題的辯題。她面對的兩題為「共享單車在香港可否成功」及「如何在香港興建更多中醫院」。她認為「根本唔係日常溝通用的普通話」,指同學若對有關議題並不認識的話,即使以廣東話亦難以討論,何況是以普通話進行。
林同學自言對於自己最後成為三成合格者之一感到意外,她知道有很多普通話水平不俗的同學亦曾「肥佬」,對評分標準感到奇怪,難以捉摸。
對於浸大學生會的佔領語文中心行動,林同學指自己有觀看大部分直播的片段,感覺同學本來的情緒都很平靜,但後來職員好像帶同學「遊花園」,同學情緒才開始激動。她認為當日同學的行動有少許激進,但絕對可以理解,亦是人之常情。
對於校方決定將兩名參與行動的同學處於暫時停學的處分,她認為懲處過分,感覺校方像是「殺雞儆猴」。作為新生的她認為事件影響了她對浸大,以至校長錢大康的印象。
普通話要求增學生壓力
圖:就讀視覺藝術院的王同學修讀普通話課程兩次方能合格,形容普通話畢業要求「好煩、好痛苦」
有同學考過豁免試得以「逃過一劫」,但有同學卻要修讀兩次普通話方能確定能安全畢業。王同學為視覺藝術院四年級生,於三年級時從香港專上學院升讀浸大。入讀前她知道浸大有普通話畢業要求,而比她早入讀的同學建議她及早修讀,即使不合格也能重讀。結果一語成讖,王同學第一次報讀浸大的非學分普通話課程後不合格,需要再重讀方能畢業。
王同學於是在入讀首年的三年級第一學期就先修讀普通話,她指報讀課程要在浸大網頁「搶時段」,找到合適時段並成功「搶位」後,便開始整個學期每週一課的普通話課程。王同學選修非學分(Non-credit bearing)課程原因為知道該課程無需考核拼音,而3學分課程(credit bearing)難度較高,需考核拼音。她指課程主要為朗讀詞語及就不同題目分組討論,而討論時,在中小學讀過普通話的她感覺與其他同學水準相若,但最後同組只有自己一人不合格。
王同學指,在成績公佈時早已過了第二學期的科目預選(course pre-registrarion),能符合她時間表的普通話課已再無空位,只能再延後修讀。她不理解自己不合格的原因,指自己課餘有兼職當售貨員,與內地客人溝通時完全正常,而她曾為浸大擔任學長(peer mentor_,帶領內地生時曾有內地生稱讚她「普通話不錯」,當王回應指她「肥」了普通話試時,對方也很驚訝。
須修讀拼音不合理
王同學形容,普通話畢業要求令她壓力很大,「好煩、好痛苦」,而重讀時壓力更大,擔心需延後畢業。她指視藝學生需到浸大位於彩虹的校園(AVA)上課,主修的課堂時間亦比其他科目長,使他們難以抽時間修讀普通話。其中在拼音要求上,王同學自覺對所有語言的拼音都不甚認識,質疑是否一定需要認識拼音,認為學習語言最重要能夠溝通,「講到聽到咪得囉?」,「連自己母語(廣東話)拼音都唔識,點解要識普通話拼音」。
在第二次修讀普通話考試後,王同學終取得B級成績合格。她指普通話科的考試安排不佳,考試時考生需對著電腦以錄音方式考核,然而在限時考試期間,電腦並無顯示剩餘時間,考生難以準確分配時間,亦不能以手錶以外工具,包括手提電話計時,影響表現。
考試安排欠佳
此外,考生都被安排到同一間小型電腦室考試,大家同時透過話筒錄音,即使戴著耳機仍能清楚聽見其他人不停說話。王同學支持取消普通話畢業要求,指學生已和校方已長時間交涉,而校方回應並不積極。她強調在「佔領」語文中心風波中有同學講粗口絕非問題重點,應聚焦在討論普通話畢業要求。
圖:浸大編委會為近日普通話事件出版號外,當中有學生披露在豁免試面對「向遊客介紹一條九龍經西隧過海的巴士路線特質及乘搭方法」的問題
記者:曾健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