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本文為9月3日舉行的「後雨傘,政治社會的解體與重構研討會」嘉賓發言紀錄系列,全系列可見此。
第一場:雨傘運動的成敗得失
講者:周永康(前學聯秘書長)、陳樹暉(民陣副召集人)、黃之鋒(學民思潮發言人)、陳健民(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發起人)
和平佔中發起人陳健民教授表示,現在反思雨傘運動可能是太早,如今事隔只有幾個月或未能好好地總結,指現時有多名學生被控,認為現在可能更需要支援他們多於反思。
對雨傘運動的得失,他說最壞的評估是沒有爭取到真普選,而採取佔領的策略令建制更能行使強硬路線,並且收窄了民主運動,亦無法推翻831決定。不過陳健民強調,不能以此作為運動失敗的論證。他談到台灣美麗島事件,當年審訊過程令他印象深刻,亦影響了他的想法。建制派在雨傘運動後,同樣未能撼動香港人爭取民主的決心,所以不能以此抹殺這場運動的意義。
部份溫和泛民支持流失
陳健民提到,在短期內或會影響泛民主派的支持度。他指泛民在立法會一直獲60%左右的選票。在「反袋住先」運動的民調,亦一直得到40%的支持,但支持佔領運動的民調在最高峰亦只有30%左右,陳健民指這代表一半的跌幅,泛民主派在接下來兩場選舉不能掉以輕心,泛民主派是流失了部份溫和的支持者。
不過陳健民強調,這不代表泛民是輸了,他認為要反思溫和支持者較重要,還是要更關注那些critical mass(關鍵少數)。從公民社會的角度而言,若運動能產生一班更願投入的支持者,這可能是輸了目前、贏了未來的行動。這是未來與過去的戰爭,現時形勢確是嚴峻,但未來是有希望的。
陳健民又指,雨傘運動最終與佔中運動的設想有差異,有得亦有失,他指佔中運動啟蒙了公民,包括認識傳統的公民抗命方法,通過有限度違法去感染更多人支持。
他亦談到升級及暴力的問題,陳健民認為主流學生是接受非暴力的理念,但期望有更進取的行動方法,不過他認為升級不等於暴力。陳健民提到,另外一種抗命理念是類似革命的理念,例如矇面、「hit and run」,但他未有更詳細談及。
五方平台失效
陳健民亦回顧運動期間的決策,他認為佔中當初的設想會認為梁振英下台是階段性目標,他認為這和真普選的大目標沒有衝突。陳健民又指當時建立的包括雙學、泛民主派的五方平台,實際上未能做到相當的決策力。當時場內大部份人支持學生的決定,學生於是成為決策的中心。
陳健民表示,他們較關心整個社會的反應,和學生關注的群組不同,而當時學生決策層較鬆散,體現了命運自主的精神,但他指一個運動有進有退時,這樣的架構會做成問題,例如雙方在運動進程例如是否退場有分歧。
在總結中,陳健民表示即使市民有不滿,亦只會是短期的,「歷史唔會記住塞車」。
協力:Bel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