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作者的其他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957

社企無定義 數量增僅「假繁榮」?

$
0
0

紙巾俠為粉嶺軍地芳姐流浪動物之家興建狗屋。(受訪者提供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社會企業近年在香港發展越來越快,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的社企指南統計數字指,2015年底香港共有574間社企,比8年前不足200間增長超過一倍。

時至今日,香港人對社企的概念不陌生,但社企在港仍未有統一的定義,以及法律地位。香港社企總會推出「社企認證」計劃,增加公眾信心及支援社企營運;但有學者認為,民間認證影響力不大,而社企數字上升只是「表面繁榮」。

南韓英國社企發展蓬勃

南韓於2006年制定「社會企業促進法」,將社企定義為「提供弱勢社會服務及工作」,主要分為就業型、社福型、混合型及其他型,現時數量已超過1,000間。

英國有超過7萬間社企,官方名稱為「社會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ies,CIC),政府成立規管局,為合資格的社企註冊,提供法律地位。CIC規定社企列明目標及如何實踐,股東分紅不得超過35%,其他收益都會投放於社企的服務上,民間亦推出社企認證計劃The Mark。

南韓的社企發展主要由政府主導,英國則是政府及民間共同推動。反觀香港,政府在社企的發展只擔當提供資助的被動角色,推出《伙伴倡自強》等資助計劃。

DSC00323 - 複製
社企總會理事吳宏增

社企認證助推廣

香港社企總會兩年前推出了「社企認證」計劃,至今有共76間社企成功申請認證,佔市場約13%。社企總會理事吳宏增指,認證類似「Q 嘜」計劃,對社企業務進行評核,加強公眾信心。

吳宏增從事社福界工作多年,現時亦擔任香港善導會總幹事。他指,社企在香港的定義糢糊,而事實上世界各地對社企的看法亦有所不同。他覺得港人對社企的理解算清晰,但很多人會混淆社企、社福機構及慈善機構的性質。他指社企主要由三點組成:明確的社會目標、以商業模式自負盈虧、大部份收益投放於社企中;社福機構資金來源主要是基金及捐款,服務不會有任何收益;慈善機構則主要設立基金等,以資助不同慈善項目。但他表示,社福機構及社企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例如部分社福機構會開辦社企,企業亦提倡企業責任等。

對於政府推動社企發展的角色,吳指政府仍然停留在提供起動基金。但他對於政府會否介入並主導社企發展表示不樂觀,他認為政府的角色在未來不會有太大改變。

社企解決不了社會問題

理大第三部門教研中心成員梁家偉從事社企研究,他指相對南韓和英國,
香港對社企的定義相當模糊,更是「避得就避」,「都唔知社企係咩一回事」,而社會也未有共識,「自家說自話」。

梁家偉指,很多企業都自稱社企,以「社企光環」吸引生意。他梁認同發牌制度能給予社企合法性,但基礎是要有清晰的社企定義。

對於香港社企總會推出的「社企認證」,他認為有鼓勵性,但影響力有限,一來是自願性質,規模大的社企未必會參與,二來不能為社企帶來合法性,沒辦法解決社企定義模糊的問題。

梁家偉表示,社企應該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主體,「企業」是達至目標的手段,但香港的情況比較特別,「手段唔好,解決唔到問題;手段好,都唔一定解決到問題」。他以銀杏館作例子,即使能自負盈虧,但當業主加租3倍,都不能生存下去,可見社企的可持續性,其實取決至社會結構性問題。

梁補充指,現時社企只是紓緩社會問題,實則上解決不了問題,例如從事回收的社企,只是解決廢物處理問題,但真正要解決的是源頭減廢。他明白社企在香港發展階段尚淺,但認為應該宏觀考慮如何逐步解決社會問題根源,當作是社企的最終目標。他續指香港社會以業績作評價準則,所以大部份社企都重視業務多於於社會部份,他質疑「以資本主義手段解決資本主義問題」的成效。

梁家偉對社企在香港的發展並不樂觀,認為數目不斷上升只是「表面繁榮」。他認為香港人首先要反思何謂社企,強調「社企不是靈丹妙藥」,特別是年輕人要有全面的計劃,包括如何逐步實踐及解決社會問題。

記者:朱嘉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95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