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作者的其他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957

【雨傘回顧】佔領運動下的車衣女工

$
0
0

攝:Manson Wong

刊於由本網策劃、獨立媒體(香港)及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出版的《我們的雨傘時代——雨傘時代與媒體運作》一書

文:吳卓恆

不少人都覺得主流媒體記者立場上偏向保守,而且跟民間記者之間經常會有種張力。在這本書裡,我們了解不少非主流媒體工作者在佔領下的工作情況。今次讓鏡頭轉回「主流」媒體記者身上,看看他們在佔領期間又有甚麼得著。

Sara出身於大學新聞系,實習時做過電視台記者,畢業後先後在電台、電視台和報館工作,徹頭徹尾是一個主流記者。

工作

「平常很多工作都是『一年一度』的舉行,所以事情是十分重覆。」Sara說,佔領運動出現後,許多平常會有的記者會和活動都暫停,大部分媒體的焦點和人力資源都在佔中。

講到最難忘的採訪,是龍和道之夜:「有些時間市民都無做甚麼,但警察呼呼喝喝,扯別人的傘。那時覺得警察很有立場,不再是自己熟悉的角色。」她說,見過當晚有警員憤怒得將水兜頭淋自己,可想而知他是多麼激動。

「那天晚上聽得最多的一句是『警方防線是警方的地方,不可以採訪。』那地方是公眾地方,為何不能採訪?如果警察真的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並非不見得光,為何你要趕記者走?」記者都是人,對運動的見聞難免會有感覺,但Sara說,這令記者更不能在報導中偏頗:「事實上也不容許這樣做,因為編輯會改稿、起題。」

參與

對不少記者來說,佔領期間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工作狀態,也是記者學習的最好時機。即使不是工作時間,大家都十分關注事情進展。而Sara在放工之後,一有空閒都會落去現場看看。

「我自己有個觀察,身邊不少非港聞版的記者,對佔中會有一種熱情,明明做雜誌、做副刊跟佔中可能沒有太多關係。可能是他們有時比一些港聞記者更愛抱打不平,可能因為他們沒有港聞記者身份。我自己的分析是,港聞記者可能有點似車衣女工,每日都見著不同事情發生,對不公義的事情有一種見慣的感覺。總有些人仍會保持一種熱血,但工作上都有很多不如意,或多或少慢慢令熱情減少。不是港聞範圍的記者,可能反而會保留到這種感覺。」

關係

記者在佔領中的角色一直都被質疑,加上民間媒體當道,有親建制人士一直都批評記者與行動者之間的距離太近。Sara承認,不同媒體公司有不同的取態,有些公司講到明不反對工餘時間的立場或參與,但工作時就應該要中立。

「做得記者,大部分時間都是要對人。對人的工作就要跟人用口溝通才會寫到內容,所以跟受訪者一定會有問答的過程。自己都會分得清,支持或不支持是一回事,但落筆寫的時候不會因為立場去偏幫某一個政治取態。」Sara如是說。「有些主流媒體記者都會同受訪者十分熟悉,就算是因為工作認識,私下可能因立場相近而相熟,十分正常。但這不能說是會影響報導,最重要是工作時你清楚自己不是參與在運動當中,是以第三者的角色去報導事情。但在工餘時間,我認為應有自由去參與事件。」

網媒

佔領過後,愈來愈多民間媒體堀起,與傳統記者之間的張力也愈來愈大。主流記者批評民間記者「阻住搵食」,民間則指摘傳統媒體報導不公。

「佔中其中一個難做的位,是分不清誰是記者。不論是否主流媒體,幾乎所有人都有相機。尤其是要拍照的時候,大多是很多人一湧而上。」有記者認為,專業記者應有採訪的優先權,Sara並不同意:「雖然民間記者的採訪可能造成一些阻礙,你可以禮貌地請人離開,但不可以記者身份撻人。這是公眾地方,記者沒有專利,記者不代表就可以影先。」

「但我也明白行家為何會討厭,因為他們工作時如果拍不到重要時刻,或者是嚴重事情如打人,那報章就沒有這樣的內容。記者已經是日以繼夜地工作,大家都十分疲憊和情緒化,所以民間記者或市民拍了的東西,有時主流媒體都會拿來用。」Sara認為,傳媒記者跟民間記者扮演著不同角色,在社會上互相補位各司其職,而且缺一不可。

book

《我們的雨傘時代——雨傘時代與媒體運作》在獨立書店(灣仔艺鵠旺角序言書室元朗生活書社)有售,訂價為港幣78元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95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