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繼2016年後,今日(4月19日)再次發佈市民對難民議題意見的調查,大部份受訪者對難民持中立態度,並認為有需要增加對其他族群的認識;近6成人認為政府應改善人權政策,更有逾5成人支持在港出生的難民子女獲得居港權。
「假難民」印象減 意識到對難民欠了解
調查於今年2月27日至3月8日,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執行,成功訪問1,002人。64%受訪者表示對難民持中立態度,與2016年調查的數字相約。然而,受訪者對難民仍存有誤解,仍有46%人以為難民可成為香港居民。
被問及對難民的印象,選擇「假難民」的受訪者有61.5%,較2016年下降4.5%。教大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伍鳳嫦指出,2016年的調查於立法會換屆選舉前進行,當時不少政客及媒體對難民作負面描述及報導;近兩年負面報導相對減少,市民留意到關於難民較正面的報導,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困難,及自己對此群體缺乏認識。有5成受訪者表示不了解難民,59.4%人表示香港社會對有色人種持有偏見,比2016年大增10%,另更有83%人認為港人有需要對其他族群有更多認識。
(左起)研究團隊成員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助理黃冠能、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伍鳳嫦、講師章舜源
審核過程加快 惟錯漏多
對於政府解決難民問題的方法,62%人選擇打擊蛇頭及人口販賣集團,38%認為應增加人手加快統一審核機制程序,比2016年增加約8%;認為應設禁閉營的有24%,比2016年少約3%。伍鳳嫦認為,市民選擇較理性的措施,反映社會並不仇視難民。
2016年政府檢討統一審核機制,增派人手加快審批,截至2018年2月,有4,958宗聲請尚待審批,比高峰期2015年的逾萬宗大幅下降。但伍鳳嫦指審批過程草率,大部份個案的資料錯誤,例如將國家名搞錯,而如果聲請人不服,欲提出司法覆核,又往往不獲批法援。伍認為須加強統一審核機制的透明度,培訓職員對各地文化的認識,並聘用少數族裔,而政府亦有責任為聲請人提供更多法律支援。
在港出生無居港權 批違人權
調查特別問到,受訪者是否贊同在港出生及受教育的難民子女獲得居港權,有52%人表示支持。伍鳳嫦表示,居港權一直是敏感議題,對於大部份受訪者表態支持感到鼓舞。她指出現時只有約200名難民兒童在港,他們在港長大,能操廣東話,但政府會以其父母無居港權為由,要他們一同離港,她批評是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沒有以兒童的福祉為先。
近6成人促政府改善人權
此外,有59%受訪者認為政府需要改善人權政策,被問到香港正面對甚麼人權問題,最多人選擇言論自由(16.2%),隨後是難民權利(8.1%)及政治自由(4.4%)。伍鳳嫦指出結果反映香港的政治氣候,呼籲政府謹慎處理人權問題,維持作為國際城市的自由傳統。
記者: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