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本文為9月3日舉行的「後雨傘,政治社會的解體與重構研討會」嘉賓發言紀錄系列,全系列可見此。
第一場:雨傘運動的成敗得失
講者:周永康(前學聯秘書長)、陳樹暉(民陣副召集人)、黃之鋒(學民思潮發言人)、陳健民(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發起人)
民陣副集人陳樹暉指,他參與佔中身份很複雜,他是周永康的學聯上莊,擔任學聯秘書長時代曾以團體身分加入佔中商討,之後是佔中三子的員工,後來則是民陣的代表。
陳樹暉認為成敗得失難以準確計算,成敗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認為雨傘運動是社會運動的分水嶺,公民社會中的問題被放大。在雨傘運動期間,傳統決策者及運動架構已經被邊緣化。
七一作用有限
對於七一大遊行,陳樹暉承認指侷限了市民對運動想像和參與空間,他指每年七一都會叫某某落台,但從無人落台,沒有什麼實質議程推進。他指過往七一式大團結運動在既有傳統能發揮作用,但這種predictable的模式政府已經有策略處理。
相反,陳樹暉指佔中對政府的挑戰完全不同,一方面令參與者對舊的一套超越了,成功創造民間議程,「無風起浪」,但另一方面須面對群眾新的要求。陳樹暉認為七一大遊行有存在價值,但現有模式並不足夠。他指出,不論是民陣、反國教大聯盟、五方平台,具體都是一樣,就好像PS1、PS2、PS3模式都一樣過時,未能應付新的「遊戲平台」的硬件要求。陳樹暉指已見識到民眾的威力,沒有藉口留在原來的模式。
選舉文化制約民主運動
他提到在五方平台中,有人說街坊「不鍾意佔領就要走」,認為民主運動要形成政治運動。不過他認為不能否認泛民所做的社區工作,但認為形成了被選票控制的邏輯,選舉文化反過來制約了民主運動的空間,即使爆發鉛水事件都沒有觸發群眾運動,結果將社會運動葬送到區議會的制度裏面。陳樹暉認為要重審30年來的問題,否則「我們這幫人只會被歷史洪流沖走。」期望有新方法可以實踐新的思維。
協力:Bel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