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鼓勵網民關注社會並帶來改變的「網絡公民獎」,今年得獎項目為「青衣島民」。「青衣島民」於2017年成立,當然是由青衣人組成。他們除了辦 Page 外,亦多次走入社區,連結「真街坊」。成員王必敏認為,作為社區關注團體的「青衣島民」,如果只是停留在網上的話,只會處身「雲端」無法連接社區,「落到社區係零」。
「青衣島民」在「網絡公民獎」公開組的18個項目中,分別在網絡投票及評審兩個組別均獲得最高支持。評審認為項目的製作認真,亦深入探討了社區重要議題,並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後生仔女關心社區,希望帶來改變,大背景離不開雨傘運動後的「傘落社區」風潮。2016年,「長安後浪」成功推翻長安邨法團,敲醒了不少包括王必敏的青衣第二代人。她這樣形容第二代對青衣的印象,「普遍都係不滿,唔鍾意依家個悶局,社區之間好隔離。」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喜歡青衣的居住環境,「有山有海,唔係太繁忙,好 Relax。」
「青衣島民」組成於2017年,起初數名成員透過做義工認識,期望「自己社區自己救」。創始至今成員王必敏,設立 Page 後不久舉行傾計會,「又真係有8個人」。真人接觸果然不同,這8人至今仍然是「青衣島民」成員。
有人便有路。王必敏說,他們最初開 Page,是打算介紹青衣美食,但發現原來青衣「無野食」,開始了解問題所在後,答案之一是:整個青衣的屋邨商場,均由領展包辦。
由食開始,他們又開始發現同為青衣人,他們對青衣人的印象南轅北徹。「對於青衣方唔方便,住山上同山下既人好唔同,山頂既會覺得係孤島,山下既唔覺得。」所謂的山上,大概是長亨邨、長宏邨及遠離港鐵青衣站一帶的青衣南屋苑,山下則是圍繞港鐵站的長安邨一帶。「山下既人好少留係青衣,交通太方便。」王必敏又說,山下的人大多不曉得如何「上山」,大家對青衣的記憶十分不同。
關注社區自然由認識開始,「青衣島民」初辦的活動是導賞團,探訪位於青衣新村及大王新村的「青衣鬼仔湖」,因此認識了更多青衣人。
「青衣島民」與其他社區專頁最大的分別,是他們同時會辦各種各樣的社區「真活動」,有觀鳥、接觸大自然、單車團、歷史團等,「我呢啲師奶,就搞墟市、共購。」
青衣近年最為「外人」所知的,自然是每年農曆三至四月的真君大帝寶誕及天后誕,兩誕的賣點不是戲棚,而是戲棚外近百檔的美食。遊人留下的除了金錢外,還有堆積如山的垃圾。王必敏與「青衣島民」成員,去年曾打算協助處理,但面對巨量垃圾,「我地呆咗,無野可以做。」
「青衣島民」今年學乖了,他們知道要從源頭做起。他們在開誕前聯絡主辦機構青衣鄉事委員會,又尋找有經驗的團體幫忙,最終找到「裸買行動」。「青衣島民」又向傳媒發放資訊,望遊客能更關注搜羅美食帶來的環境及衛生問題。
他們的努力,換來環保署約食飯,聆聽他們的訴求及行動,連一直不搭理他們的鄉事委員會,最終都決定在戲棚第二回,容許他們引入「兩蚊租餐具」減廢的攤位。
比對兩次介入,王必敏形容今年「落地好多」,「唔係出篇文,討論下就完,而係真係做啲野、派傳單,咁樣先可以滾動件事。」
「青衣島民」年來的介入,王必敏如何總結?王必敏說網上 Page 確有其功用,區議員會留意專頁有關其選區的消息,甚至真身回應。多年不被區議員關注的青衣深宵交通,「青衣島民」Page 連月跟進,亦看到島民的反應。然而王必敏重申「落地」的必要,「無論網上點講,如果得唔到市民認同都無用」,「青衣島民」Page 雖然有逾一萬 Like,但「落地」時便知道很多島民根本從未聽聞。
「青衣島民」近月就運輸署招標的通宵小巴線提出「反建議」,並設立街站收集意見,王必敏形容反應熱烈,「同網上一樣」,「如果唔留網上唔落地,現實世界只會繼續滾動。」
王必敏笑言今次得獎是誤打誤撞,「青衣島民」曾參加另一個比賽並已入圍,但在面試階段卻被告知「唔好搞政治」,最終當然是落選。急需資金的他們,看到「網絡公民獎」的宣傳,填寫報名表的王必敏卻又弄錯了,以為要填寫一項他們的工作報名,於是她填上了「青衣島民」在青衣戲棚處理垃圾的工作,「之後先發現原來係可以成個「青衣島民」當一個項目報名。」
拍攝照片前,王必敏要先穿回「戰衣」——那條印有「青衣島民」的圍裙,「T恤好核突,圍裙方便好多,亦話俾人聽你做緊野。」